登录/
注册
阴秉旸
阴秉旸(公元1512~1579年),字子寅,号卫涯居人,明代医家。河南汲县(今卫辉市)人。著有《四书赘说》等编六卷、《四书自训歌》一卷、《阴氏读书抄》三卷、《内经类考》十卷。
《黄帝内经始生考》共3卷。卷一论述天人相应,总论五方、五色、五脏、五窍、五精、五病、五味、五行、五畜、五谷、五星、五体、五音、五数、五臭及三部九候等;卷二论述化生,并论形体、脏腑、五官、骨节、经脉功用等;卷三论述胃及水谷的重要性,并论水谷运化、营卫运行等。
“始生”者,阴氏“姻媪变化,妙合维成,天人相与之际,是则始生之端也。成形之后,饮食男女,率性而行,匪由人力,兹非始生之故哉!”即人体生命之原始。“始生考”即是探讨人之生长壮老及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生理病理变化,人与天文、地理的关系等等,以《黄帝内经》有关条文为基础,加以注释、阐发,故名《黄帝内经始生考》。虽然个人发挥较少,但全书也不乏精妙之语。通观全书,有以下几方面的贡献。
一、把五方、五脏、五味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按照中医五行学说,人体五脏与五方、五味、五谷、五音等都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五脏乃至整个形体的变化。阴氏根据《内经》理论,将以上诸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对脏腑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转归与治疗等,提供理论依据。例如:“东方青色,其病发惊骇。其音角,入通于肝,味酸,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开窍于目,类草木,臭臊,藏精于肝。畜鸡,谷麦,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东方生风,风生木,生心,其在天为玄,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其性为喧,德为和,化生气,气为柔,用为动,化为荣,虫毛,政为散,令宣发,变摧拉,告为陨”。“东方之域,五脏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中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腾理”。以上是以东方为例,说明东方与五谷、五畜、五味、五病、五脏等的相互联系,从而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其余南方、西方、北方、中原也同此体例讲述。
二、详细解释并发展“天人相应”学说
该学说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小天地,与大自然界的大天地是息息相通的。该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起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逐渐完善起来。阴氏对这一学说既有精辟的阐述,又有独到的见解。他在《身形应九野》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巳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他在《人之肢节应天地》篇还说:“天圆地方,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不仅如此,阴氏还用“天人相应”学说解释一些生理现象。他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何以然?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耳目不聪而手足便也。”
在脉诊方面,阴氏还根据《内经》的有关理论,把“三部九候”诊脉法用天人相应学说加以阐述;非常简明扼要。“三部”即上部、中部和下部,每部又分天、地、人,故曰:“九候”。他说:“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头角之气);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口齿之气);上部人,耳前之动脉(耳目之气)中部天,手太阴也(肺);中部地,手阳明也(胸中之气);中部人,手少阴也(心)。下部天,足厥阴也(肝);下部地,足少阴也(肾);下部人,足太阴也(脾胃之气)”。这是“天人相应学说”在诊断学中的具体运用。
三、论述并强调化生观点
在大自然界中,一切植物都有生、长、化、收、藏,一切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有生、长、壮、老、已。这种变化运动是自然界中永恒的规律,也是《内经》唯物论思想的具体表现。这种思想在《黄帝内经始生考》中又进一步得到阐发。书中写道:“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四、提出老、壮、少、小年龄划分法
对于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等年龄界限的划分,在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阴氏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年五十以上为老,二十以上为壮,十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同时指出,人生的各个阶段,脏腑气血及外部形态的变化情况。他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而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脏枯,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五、重视脾胃及水谷之气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健旺,才能消磨水谷,化生气血,身体健壮。《黄帝内经始生考》对这一理论再次予以确认。他说:“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六、科学而精确的解剖学知识
在《黄帝内经始生考》里面,蕴含有一些解剖学知识,如“肠胃所入至所出,长6丈4寸4分”。《黄帝内经始生考》中用的“骨度分寸”,又称“同身寸”,如将中指中节指骨的长度定为1寸,两乳头之间的距离定为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定为5寸等。每个人都是如此规定。这样,高个子的骨度分寸比低个子的骨度分寸要大。但不管是大人、小儿,也不管是胖瘦高低,用各人的“同身寸”测量,两乳头之间的距离一律都是8寸,从食管上端至肛门的长度一律为6丈4寸4分。若不用骨度分寸测量,以上距离(或长度)各人测得的数值就不同了。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医所使用的骨度分寸测量法,自有其科学和优越之处,至今仍在针灸学上用来确定腧穴位置而被广泛应用。
《四书赘说》六卷,《千顷堂书目》三著录。今佚。
《四书自训歌》一卷,《千顷堂书目》三著录。今佚。
《阴氏读书抄》三卷,《千顷堂书目》二著录。今佚。《内经类考》十卷,《明史·艺文志》三著录。今未见。《黄帝内经始生考》六卷,见《读书敏求记》中云:“原病有式,针灸有经,医病有方,诊视有诀,运气则全书,药性则本草,独始生之说则未得闻。因诠次《内经》条疏图例,收四时敛化以成章,其用心亦良苦矣。”《黄帝内经始生考》一书,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刊行。又名《内经类考》。明隆庆元年木刻出版一次,以后未见有重刻本。刘氏述该版本(善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今未见到。
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许二平,许国防,马鸿翔主编.一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2021.8重印)ISBN978-7-5377-5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