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代医家 >  王子固

王子固

  • 基本信息
    王子固(公元1666年前后生人,生卒年月不详),又名行冲,字文之,号勉齐,明末清初直隶省大名府长垣县(今河南省长垣县)人,著有《眼科百问》。
    人物名
    王子固
    出生日期
    别名
    擅长
    主要成就
    其他作品
    《眼科百问》
  • 人物生平

    王子固(公元1666年前后生人,生卒年月不详),又名行冲,字文之,号勉齐,明末清初直隶省大名府长垣县(今河南省长垣县)人,著有《眼科百问》。

  • 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刊刻于崇祯十七(公元1644年)年(又为李闯王的永昌元年、清世祖的顺治元年、张献忠的大顺元年)的眼科巨著《眼科大全》(又名《审视瑶涵》)尚未广泛传播,至少生活在冀鲁豫交汇地区的王子固还没有见过《眼科大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眼科专著,如果不计《眼科大全》,则只有宋元时期成书的《秘传眼科龙木论》、元代的《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等。换言之,清朝顺治年间之眼科专著十分贫乏。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当今所见均附于《秘传眼科龙木论》之后,而清初王子固所见则是一种单行本。王子固认为,葆光道人的《眼科龙木集》,虽被世人“艳称之”,但其对“眼的内外补泻,犹属梦者”,其七十二问多有错谬之处,所以王氏根据《眼科龙木集》补充修正而成《眼科百问》,对眼科理论的发展、临床辨治水平的提高,均有较大的学术与临床价值。

      

      一、医学及眼科理论精深

      

      《眼科百问》全书以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对五轮八廓、七表八里、十二经络、七情六欲、五行五味、形色吉凶及各种眼病的发病机制、治法方药进行了条分缕析,强调治疗眼病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突出了辨证论治的整体统一思想。这些特点,在其他眼科专著里是比较少见的。如书中论目昏,提出早晨昏、日中昏、日夕昏、晚上昏之病机、治法、方药应当不同;对目痛,也应区分夜半目痛、天未明目痛、目痛昼轻夜)重、目痛夜轻昼重,而施以不同治法,此为因时制宜的典型。

      

      长垣县地处黄河故道,历史上常遭河水泛滥之肆虐。王氏论述眼病,云“辰巳年水未入城(指泛滥的河水没有进入长垣县城),病雀目正有水之处;至甲午岁,城中有水,城中之人亦病雀目”,此为辨治眼病重视天时运气、地理环境的典型。

      

      《眼科百问》又指出,地理环境均相同,“人皆在水中,则人皆当病目矣。而一家中只有一二人病目者,是人之苦乐不同,六欲七情有别”,此为因人制宜理论的具体应用。

      

      总之,王氏在《眼科百问》中,熟练的将医学理论运用于眼科临床,扭转了不少眼科医著中空谈理论之后,论治眼病时则又把理论束之高阁的现象。《眼科百问》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理论联系临床的优秀读物。其辨证论治的方法,在其他眼科专著中,甚为鲜见。

      

      二、运气学说具体地运用于眼病诊疗

      

      《眼科百问》讨论了运气导致眼病的机理:“以甲己土运言之,甲为土运太过,真水受亏,真阴不升,火热不降,而瞳仁损无;己为土运不及,风木来克不足之土,则脾不能统血,而目昏花矣”“以子午火气言之,子为火之对化,司令之虚,火主离明,普虚则不能远及矣。午为火之正化,司令之实,实之心火太炎,而赤痛之病生矣。余以类通可也。”

      

      《眼科百问》还以运气理论为基础,列举了逐月患目病者的治疗方法。现举正月、七月为例,第四十问云:“人常有每年至某月必病目,治之不愈,月余而自止者,何也?答曰:此正六气之所为也。正月寅,七月申,寅申少阳相火之所治也。申为手少阳三焦,正化之火也;寅为足少阳胆,对化之火也。正化者,司令之实,为本;对化者,司令之虚,为标。如每年七月之患病目者,多是相火之实,当以六味地黄丸益水之源以制阳光;每年正月患病目者,是足少阳胆经络之热也,少阳为半表半里,从乎中,小柴胡汤主之。”运气导致疾病,当然有其固有的规律,但也不能生搬硬套。现代应当如何理解和运用上文呢?现归纳正月目病为例:正月为寅,寅为少阳相火,为对化之火,常引起足少阳胆经经络之热。对化之火司令之虚,少阳为半表半里,当以小柴胡汤治之。如此内容,其实就是把因时制宜的医学原则更加具体、更加细化而已。可以灵活地理解为:①若为外感性眼病,且伴有足少阳胆经郁热证状者,应当用小柴胡汤治之;②正月发病的外感性眼病,若无胆经以外其他脏腑的典型证候,可考虑使用小柴胡汤治疗;③对外感性眼病,无论其何时发病,凡经久未愈迁延至正月,且不具备其他脏腑证候者,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治疗。其他十二个月的辨治方法可以类推。

      

      凡从运气的角度研究疾病的诊疗,均应灵活而不得死板。他在提出如上逐月辨治眼病观点之后,也怕引起人们机械地理解,所以又提出按每年的主气辨治眼病。其曰:“又每年一岁主气,自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此两月主气为厥阴风木,三月四月为少阴君火,五月六月为少阳相火,七月八月为太阴湿土,九月十月为阳明燥金,十一月腊月为太阳寒水。其有病目两月而愈者,当参此治之。或前论不准者,再质之于此。”

      

      大自然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王子固特别予以重视。在《眼科百问》第四十一问里,王子固还提出了运气以十年或十二年为周期对人体和眼病的影响,并提出具体的诊疗措施。十年的周期,王氏主张责之于脏腑,认为是五脏六腑之一偏胜或偏衰,当与此脏腑相关的年份来临时,往往引发眼病。具体规律即为“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金大肠辛金肺,壬水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妊宫寄,胞络同归入癸方”。王氏主张受十年周期影响的眼病,要将年干与相关的脏腑证候结合起来辨治。如:“甲属胆,假令六甲年病目,即知是恐惧伤胆,心中常怀惊惧,或梦中惊恐,或口苦咽干,即当用菊花汤内加茯神一钱、远志三分、枣仁五分、半夏三分以安胆;乙属肝,假令六乙年病目者,必因大怒伤肝,其人必好骂置号呼,左胁胀闷,两胁痛,得拳打之稍可,用菊花汤多加疏肝治左之药,或入生灵(脂)、生蒲(黄),入醋服之,即愈。”其余年份类推。

      

      十二年的周期,王氏主张求之经络。根据运气学说中每年司天之客气,子与午年为少阴君火,丑与未年为太阴湿土,寅与申年为少阳相火,卯与西年为阳明燥金,辰与戌年为太阳寒水,已与亥年为厥阴风木。王氏主张,受十二年周期影响的眼病,须将该年司天之客气,联系与之相关的经络,如子午为少阴君火,子则为足少阴肾经,午则为手少阴心经,结合相关脏腑经络的证候,对疾病进行辨治:“足少阴肾行腹中任脉之两旁,如子年病目,而腹中皮肉作痛不敢当手,是足少阴肾经病也,菊花汤内加独活、肉桂;手少阴心起手小指内侧,经神门行肘内,循臂内、腋下至胸,如午年病目而此处作痛者,手少阴心经病也,当加独活、细辛。”其余年份类推。

      

      王氏一再强调运用运气学说不可过于偏执,指出以上运气内容,虽条分缕析,至为精当,而亦有不然者,但经络病重则治经络,脏腑病重多则治脏腑。又有运气之当察,脉息之当审,外症之当详问,小儿谨慎,委曲寻求,不可恃己聪明,一以简略应之,则为上工矣。

      

      三、重视脉诊,四诊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历来是医者搜集临床资料的重要方法。搜集临床资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要求医者必须“四诊并重”“四诊合参”。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经批评不能全面运用诊法的医生是“所谓窥管而已”。但在眼科,由于望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审视瑶涵》曾提出“目不专重诊脉说”,批评过分重视诊脉、忽略望诊的倾向。但此说一出,却给持“眼科诊脉无用论”者提供了口实。王子固在《眼科百问》里,对望、闻、问、切四诊无一忽视,其中脉诊更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第七问中,突出记述了眼病脉诊的重要作用:“病目而脉浮者,风也,当散其风;病目而脉花者为血,当安其血;病目而脉滑者为痰,当豁其痰;病目而脉实者,当消其积;病目而脉弦者,当节其劳;病目而脉紧者,当通其痛;病目而脉洪者,当退其热;病目而脉微者为寒,当温其寒;而脉沉者,当理其气;而脉缓者,当渗其湿;而脉涩者,当补其血;而脉迟者,当除其冷;而脉伏者,当通其滞;而脉濡者,当滋其阴;而脉弱者,当益其阳。此万古不易之论也。”此段内容并非空头理论,而是被作者反复地运用于眼病论治的过程中。如第四十九问论述“头晕而眼见赤乱星”的治疗时说:“此肾水之虚,挟风与痰也……更当诊其脉,如洪大而浮为风,宜去风;如滑实而坚为痰,宜去痰;如不头晕,脉必数,亦无红星,止是黑星如蚊虻乱飞,止是肾虚也,当用滋阴地黄丸。”《眼科百问》中像这样重视脉诊而辨治眼病的内容比比皆是,我们应对该书脉诊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研究。

      

      四、辨证用药,不落窠白

      

      《眼科百问》之辨证用药,如夏通引在序文中所云;“五轮八廓之中,内外虚实之际,天时人事之间,变化药方之法无不剖析明透。”其辨证之法,遍涉五轮八廓、五脏六腑、六淫七情、表里阴阳、经络气血、天文运气等各个领域。在眼科辨证方法的运用方面,《眼科百问》与历史上的多种眼科专著相比,均较丰富并全面。

      

      王子固在《眼科百问》里,修正了《眼科龙木集》对多种眼病的辨证用药错谬。王子固认为,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对眼病的内外补泻,犹属梦者,故予补而正之。如《眼科百问·第十二问》云:“《龙木集》中二问:‘目赤而不痛为肝之实,三问目赤为肝之虚者何也?”答曰:‘肝之虚实,当于肺定之,《龙木》之论非也。《灵枢》云:‘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假如目病而得肾之脉,沉而滑,眼圈常带黑气,为虚。谓水能生木,水从木后来也,治宜益水;假如目病而得心之脉,洪大而数,两目红赤如火,为实。谓火为木所生,火从木前来也,治宜清心益水。”这样,对目赤的辨证,心、肝、肾、肺均顾及了,不似《眼科龙木集》之唯治肝也。《眼科百问》辨治眼病的处方,不似其他眼科专著大部分引自古代医籍。其绝大部分为作者自拟,且组方法则独具一格,不落窠白。《眼科百问》的处方构成,一般均为三组:

      

      一组是王氏称谓的明目药:即菊花、草决明、木贼等。不少处方尚有苍术,亦可常见白蒺藜。

      

      二是针对各种眼病的病机,依据辨证所用之药:如第二十二问认为视物不明之病机为“血之虚也”。治疗之方即以补血方“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为核心药物;第三十八问认为目痛夜轻昼重者,为“气分之病也”。其中诊脉左大右小者,是气之虚也,治疗当用“气虚主方四君子汤”,其组成即以“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为核心药物。

      

      三是肝经用药和肺经用药:肝经用药即柴胡、川芎、薄荷、青皮,选用此组药品者,《眼科百问·第一问》解释说:“肝开窍于目,故目病为肝之病也”;肺经用药为黄芩、栀子、桔梗、枳壳、陈皮、大黄,选用此组药品者,《眼科百问·第一问》解释说:“人之首以象天,于卦为乾金,故首之病先清肺金,黄芩、栀子、桔梗清肺火也,枳壳、陈皮顺肺气也。肺气实者,大黄可酌用(《眼科百问》对大黄之用量甚微,往往仅有0.3克,令医者不必惧其泻下)。

      

      王氏特别重视“左肝右肺”的理论,所以上述治肝及治肺的两组药物,又被广泛地运用在患眼为左眼或右眼的辨别上。不论何病,其组方多具这两组药物,且在用量上注明“柴胡、川芎、薄荷、青皮,在左目倍用”;“黄芩、栀子、桔梗、枳壳、陈皮,在右目倍用,大黄一分。”如此组方遣药,在古代眼科医籍中是绝无仅有的。

  • 著作流传情况

    根据《眼科百问》序文分析,本书写成于顺治甲午(公元1654年),第二年作者之眷弟夏通引曾为该书作序,至顺治丁酉(公元1657年)五月,又有王氏之舅父、赐进士崔胤弘为该书写序,说明顺治朝当有《眼科百问》刻本问世,但这时的版本至今无人发现,可能是由于年移代革而原版已佚,或是书虽成册而当时并未出版。

      

      目前国内流传的版本有善成堂、宝兴堂、书业德、好友堂、有益堂等木刻本,及江东书局、大成书局、绵章书局、广益书局等石印本。木刻本均是根据天雄贵乡(今河北省大名市)苑家湾村苗其祥庆长氏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五月之手抄本刊刻,其中善成堂、宝兴堂、书业德、好友堂均注明为“光绪甲申新镌”,孰先孰后不得而知。只有有益堂刻本标明为“光绪乙巳(公元1905年)新镌”,较其他木刻本晚了21年。光绪甲申即光绪十年,说明“光绪甲申新镌本”与其蓝本(苗其祥庆长氏的手抄本)同出于一年。至于诸石印本,均出于民国以后,据内容分析,其所据的蓝本,当为上述诸木刻本。所以,《眼科百问》的现存版本,内容均大同小异,不过对个别字词互有刊正而已。

      

      本书作者王子固自序中提及《眼科百问》成书于顺治甲午(公元1654年),而崔胤弘氏的序文写于三年后的顺治丁西,说明作者于清初的1657年已准备出版本书。但现存版本的内容中,夹有多处作者在康熙年间的医疗与社会活动记录,故可认为,如果本书于顺治年间确已刻版的话,其版本已湮灭。苗其祥庆长氏于二百余年后手抄时,蓝本当是康熙年间的修订版。现存诸本的内容中,屡有康熙年间作者诊疗疾病的医案和心得体会,书末甚至有原手抄本抄录者“庆长氏”加入的个别内容。这些内容一方面突出了本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说明了现在流传的版本,与顺治年间的初稿是有明显差异的(摘自:卢丙辰《(眼科百问》校注》前言)。

  • 内容来源

    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许二平,许国防,马鸿翔主编.一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2021.8重印)ISBN978-7-5377-5316-6

  • 基本信息

  • 人物生平

  • 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 著作流传情况

  • 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