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代医家 >  王璿

王璿

  • 基本信息
    王璿(公元1705~1795年),字玉衡,别号栗山,清代著名医家,河南省夏邑县人。撰《伤寒瘟疫条辨》。
    人物名
    王璿
    出生日期
    公元1705年
    别名
    擅长
    主要成就
    其他作品
    《伤寒瘟疫条辨》
  • 人物生平

    王璿(公元1705~1795年),字玉衡,别号栗山,清代著名医家,河南省夏邑县人。撰《伤寒瘟疫条辨》。

  • 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本书上溯《内经》《难经》《伤寒论》,旁参《外台秘要》《伤寒直格》《伤寒明理论》《医经溯洄集》《类经》《温疫论》《伤寒缵论》等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了分析。现将其学术特色简介如下。

      

      一、阐明伤寒与温病病因、发病途径之不同

      

      自《伤寒论》成书之后,研究伤寒者代不乏人,许多人留下了著作,杨氏对诸家之说进行了研究,认为王安道《溯洄集》著有伤寒立法考、温病热病说,提倡寒温异治,“其治法较若列眉,千年长夜,忽遇灯炬”;刘河间《直格》:“以伤寒为杂病,以温病为大病,特制双解散、凉膈散、三黄石膏汤,为治温病主方,其见高出千古”,二人对温病治疗的贡献较大,但于温病所以然之故,未能阐发到底。至读到《温疫论》及《伤寒缵论》二书,方始恍然大悟,心目为之一开。二书有四句话启发了他,其在自序中谓:“一日读《温疫论》,至伤寒得天地之常气,温病得天地之杂气……又读《缵论》,至伤寒自气分而传入血分,温病由血分而发出气分,不禁抚卷流连,豁然大悟。”在吴又可及张璐的启发下,悟出了伤寒与温病在病因及发病机制上的不同,并在文中详细阐述,其谓:“伤寒得天地之常气,先行身之背,次行身之前,次行身之侧,自皮肤传经络,受病于气分,故感而即动。脉证治法,急以发表为第一义……温病得天地之杂气,由口鼻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散漫不收,去而复合,受病于血分,故郁久而发。亦有因外感,或饥饱劳碌,或焦思气恼触动而发者。一发则邪气充斥奔迫,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即脉闭体厥,从无阴证,皆毒火也。”

      

      二、指出寒热为治病之大纲领

      

      杨氏指出“寒热为治病之大纲领”,因“伤寒自表传里,里证皆表证侵入于内也;温病由里达表,表证即里证浮越于外也”,故而“大抵病在表证,有可用麻黄、桂枝、葛根辛温发汗者,伤寒是也;有可用和解、清化、升降、芳香、辛凉、清热者,温病是也。半表半里证,有可用小柴胡加减和解者,伤寒是也;有可用增损大柴胡、增损三黄石膏汤内外攻伐者,温病是也。里证,有可用凉膈、承气咸寒攻伐者,温病与伤寒大略同。有可用理阴、补阴、温中、补中之调养者,温病与伤寒大略同。但温病无阴证,宜温补者,即所云四损不可正治也”。指出同是表证,伤寒与温病用药寒热大不相同;同为半表半里之证,伤寒与温病治法亦有和解与内外攻伐之不同;同为里证,温病与伤寒治法大略同,均可用攻伐之法。寥寥数语即已论述清楚,便于习者理解记忆。

      

      三、化裁治温十五方

      

      杨氏化裁治温十五方:“轻则清之,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小清凉散、大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重则泻之,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另有一剂升降散。”杨氏指出升降散为治温之总方也,轻重皆可酌用。升降散并非杨氏首创,《万病回春》内服仙方与升降散组成类似,《二分晰义》改分两遍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但升降散推广应用与杨氏有关。乾隆乙亥、丙子、丁丑,温气盛行,死者枕籍,杨氏用此散,救大证、怪证、坏证、危证,得愈者十数人,余无算。遂将此方传施亲友,贴示集市,全活甚众。杨氏认为此方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故更其名曰升降散。随着《伤寒瘟疫条辨》的广泛传播,杨氏的治温十五方受到后世许多医家的推崇,蒲辅周对升降散称赞有加,并在《蒲辅周医疗经验》收录了治温十五方。

      

      总之,本书指出伤寒温病发病机制不同,治法亦不同。在温病横行时,被视为治温宝书。但书中部分内容与《伤寒辨证》雷同,故有人认为此书有部分内容系杨氏抄录于陈尧道者。

  • 著作流传情况

    《伤寒瘟疫条辨》实用性强,故该书有多种版本出版。据不完全统计,有43种之多,足见其流传甚广。《伤寒瘟疫条辨》版本主要有:

      

      1.清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公元1784年)刻本。

      

      2.清乾隆五十年乙巳(公元1785年)刻本。

      

      3.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847年)文聚堂刻本。

      

      4.清咸丰三年癸丑(公元1853年)四川自流文英堂刻本。

      

      5.清同治元年(公元1878年)重镌板藏自流井大安寨刻本。

      

      6.清同治二年癸亥(公元1863年)中湘文会堂刻本。

      

      7.清同治六年丁卯(公元1867年)刻本。

      

      8.清同治八年己巳(公元1869年)刻本。

      

      9.清同治九年庚午(公元1870年)万邑卫永丰刻本。

      

      10.清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湘潭黎氏黔阳藩署刻本。

      

      11.清光绪四年戊寅(公元1878年)善成堂刻本。

      

      12.清光绪四年戊寅(公元1878年)书业堂刻本。

      

      13.清光绪四年戊寅(公元1878年)大兴孙宏智刻本。

      

      14.清光绪四年戊寅(公元1878年)刻本。

      

      15.清光绪九年癸未(公元1883年)刻本。

      

      16.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三义堂刻本。

      

      17.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上洋江左书林刻本。

      

      18.清光绪十五年己丑(公元1889年)上海扫叶山房藏本。

      

      19.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公元1890年)天津义合堂刻本。

      

      20.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公元1890年)刻本。

      

      21.清光绪十八年壬辰(公元1892年)羊城壁经堂昌纪刻本。

      

      22.清光绪十九年癸巳(公元1893年)江右醉芸轩刻本。

      

      23.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公元1896年)刻本。

      

      24.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湖南书局刻本。

      

      25.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公元1903年)有益堂刻本。

      

      26.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重庆同经阁刻本。

      

      27.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同文公会刻本。

      

      28.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渝城文治堂刻本。

      

      29.1912年上海江东书局石印本。

      

      30.1914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31.1917年上海普通书局石印本。

      

      32.1922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33.1925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

      

      34.1928年上海千顷堂书局刻本。

      

      35.1936年上海校经山房铅印本

      

      36.民国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37.民国石印本。

      

      38.湘潭医药局刻本

      

      39.上海会文堂石印本。

      

      40.1955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41.1996年中国书店据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影印本

  • 内容来源

    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许二平,许国防,马鸿翔主编.一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2021.8重印)ISBN978-7-5377-5316-6

  • 基本信息

  • 人物生平

  • 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 著作流传情况

  • 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