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袁句
袁句(公元?~1778年),字大宣,别号双梧主人、双园主人,河南洛阳人。曾任职于刑部,精医药。因其儿女半伤于症,乃精研痘科,历十六载,撰《天花精言》(又名《症症精言》)。
《痘症精言》,又名《天花精言》,成书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该书首载“天花”病名。本书论痘疹证治,考前人论著,参自身所验,辨虚实,察顺逆,治分气血,论重药性。认为病无定形,与其定方,不如辨药之性,与病证两相合,则方自成。
《痘症精言》共四卷(另有六卷版本,内容大致相当)。卷一为原痘论、原气血论、顺逆险论、痘中各症论、攻毒凉血论等;卷二列补气养血论、夹疹夹痧夹斑论、审机论、留浆论、各经余毒论等;卷三设客感阴冲论、痘后调养论、痘疹始末论、治法总论等;卷四述药性及备用诸方,包括破气、调气理气、气分升发表散、气分温补平补、破血、凉血治血、血分升发散表、血分温补平补、清火利水、解毒消肿、治目病等十一类药论及验方十一首。
袁氏对于痘疹的论述极为详尽精当,袁氏论述痘疹从发病之始直至疾病痊愈,记载描述痘疹发展变化及治疗的始终,详论痘疹的鉴别及顺逆预后,极大地丰富了痘疹的理论内涵,推动了痘疹等急危重症的发展。
袁氏在撰写《痘症精言》时,又结合图例,详论痘出犯穴二十四症。这种图例讲述的方式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让读者对痘疹的病机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
袁氏对于痘的辨证原则为据部位、察形色以辨其虚实、别其经络,更重视参神情、合证候以鉴其真假、审其疑似。关于痘之方药,袁氏认为病无定形,为难预度,临症当辨其两实两虚,察其偏胜偏逆,因其经络,定其部位,考其颗粒,参其颜色,而后据其证候,投以药饵,不必拘定成方。
袁氏对于痘之诊治,师承前贤的理论精华,袁氏既大赞孙思邈之论,又精专南宋陈文中所著的《小儿痘疹方论》以及清代叶大椿《痘学真传》等相关著述。
在方药的应用方面,袁氏主张,应当师承前人的方义,而不拘泥于前人之成方。他打破前人医著皆有成方的惯例,在《痘症精言》中仅录前人方剂11首,以备临证偶尔切证时采择。
在临证论治时,袁氏主张在治疗痘疹时,为医者一定要胆大而心细。因痘疹病情险恶,且发展迅速,治疗稍有失误,即会招致严重后果。然治疗之法,又须谨慎。所以他强调:胆力固期其壮,识见不可不精。
袁氏所著《痘症精言》真可谓是珠玑之言,其所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尊贤而不泥贤的通达,师前方而不拘的灵变,诚可为后世所赞。
现存清乾隆十八年集锦堂刻本及汇源堂刻本、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绿荫堂刻本、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集锦堂刻本及1929年黄岩杨氏种书楼铅印本。
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许二平,许国防,马鸿翔主编.一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2021.8重印)ISBN978-7-5377-5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