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代医家 >  吴其濬(浚)

吴其濬(浚)

  • 基本信息
    吴其濬(浚)(公元1789~1847年),字季深,一字渝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河南信阳固始人,出身官僚世家,是清代河南仅有的一位状元。
    人物名
    吴其濬(浚)
    出生日期
    公元1789年
    别名
    擅长
    主要成就
    其他作品
    《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 人物生平

    吴其濬(浚)(公元1789~1847年),字季深,一字渝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河南信阳固始人,出身官僚世家,是清代河南仅有的一位状元。著有《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又著有《治淮上游论》《念余阁诗钞》《军政辑要录》《奏议存稿》《滇南矿厂图略》《云南矿厂工器图略》和《滇行纪程集》等。

  • 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植物名实图考》22卷,书中收载植物830多种,是从经、史、子、集、方志等,辑录出有关草、木的内容,分编为11类,在此书基础参考约200种文献撰成《植物名实图考》38卷,收载植物1700多种,分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共12类。内容主要为植物名称、产地、形态、生长特点、性味等,并按每种植物绘出了实物图。弥补了《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插图的不足。

      

      一、吴其濬治学严谨,尤其重视实物观察

      

      吴氏学术成就的取得,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如他参考众多文献,对每种植物的方方面面考订之详细,所绘图之精良与逼真,以及著作内容之宏富等。他在治学方面,重视实物观察,他为了编著《植物名实图考》,先后参考八百余种古代文献,进行摘录、归类、整理,这些文献包括《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唐本草》《药性论》《日华子本草》《救荒本草》《本草纲目》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同时,利用在各地任职之便与游历时,对当地植物的特意了解、观察,并进行采集、记录和绘图。他强调“多识下问”,如黍条“北方以麦与粱为常餐,黍稷则乡人之食,士大夫或未尝果服,即官燕蓟者偶食之,亦误以为黄粱耳。余询于舆台者如此,他日学稼,尚瞰于老农”。他既不是单凭文献材料,作一些烦琐的文字上的考证,也不囿于前人的说法,而主要是以实物的观察为依据,他经常走入田间、山野甚至深山老林观察和采集植物标本、种子,描画植物的形态,品尝植物的滋味,试验植物的性能,然后拿文字记载或图片来相互印证;他对许多可疑的,虽经研究比较,仍然不能完全肯定的,就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留待以后继续考查,从不妄下结论。

      

      二、植物名实考订详实,对植物分类学有较大贡献

      

      《植物名实图考》对植物名称与实物进行了考证,使植物与名与实一致,对植物分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书中描绘的植物形态图,比较精细而近于真实;它比《本草纲目》所收载的植物增加500余种,且全书记述云南、贵州的植物相当多;此外书中还较广泛地收录了草药知识,并且纠正了以往某些植物药的错误论述。吴氏把许多别名的中药,许多不同品种的某一中药用实物和产地治验等方法比较对照出来,做了前人未做的事业,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药用植物学。许多药物的考订洋洋千言,可谓详尽。吴氏所绘植物图也非常精美而确实,从这些逼真的图,使后世研究中药的人得以按图对照实物,为进一步对药用植物生药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植物名实图考》对世界医学的影响也很大。世界各国研究植物学和药物学的人,都注意到这部巨著,拿它作为研究的资料。

      

      三、吴氏广收博载植物的药外用途,救民之心可见一斑

      

      作者不是以纯粹的学科言说的方式来孤立地讲述植物知识,而是尽可能地将这些知识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在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中来叙述相关内容。于是有关植物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知识常常灵活地穿插其中,从而使全书建立在了一种广阔的人类学的视野之上,使读者大大增加了阅读兴趣。俗语云,“民以食为天”“人食五谷生百病”。作者著作本书的一个根本宗旨,即在于“辨色、尝味、起病、肉骨”,救民于贫病之中。因此,在有关植物的日常用途介绍方面,首当其冲的是其食用和药用价值,如“小蓟”条:“小蓟,《别录》中品,《救荒本草》谓之刺蓟菜,北人谓之千针草。与红蓝花相类而青紫色,叶为茹甚美。”“豇豆”条:“《本草纲目》始收入谷部……种有红、白、紫、赤、斑驳数色,可茹,可谷,亦能解鼠莽毒。”在重点介绍植物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之外,作者还往往捎带介绍一些物品的特殊之用,如“丝瓜”条:“其瓤有络,俗呼为萎,以代拭巾……”但作者并非仅仅陈列这些实用知识,而是同时注意兼收那些趣味性知识。如卷二十五芳草类“苏”条,在介绍“苏”(紫苏)的产地、外形特征之后,接着介绍了湖南当地喜以紫苏烹鱼的习俗,并补充说:“又以姜梅用糖制之。暑月解渴,行旅尤宜。”作者对紫苏的介绍显然超出了一般植物学知识的范围。有时作者还会介绍与植物相关的文化历史典故,如“芥蓝”条:“僧云:六祖未出家时为猎户,不茹荤血,以此菜与野味同锅隔开,煮熟食之,故名。”

  • 著作流传情况

    《植物名实图考》有多种版本。有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陆应谷太原府署序刻本。1880年(光绪六年)山西浚文书局重印本。内容与初刻本完全相同。1915年云南图书馆重印本,书首有伊藤圭介的《重修植物名实图考序》。1919年,山西官书局重印本。1919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日本明治年间的印本。1957年商务印书馆的铅排印本(改正旧本排印的错误,并校补了原书的脱误)。

  • 内容来源

    河南古代医家经验辑/许二平,许国防,马鸿翔主编.一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2021.8重印)ISBN978-7-5377-5316-6

  • 基本信息

  • 人物生平

  • 主要学术思想及贡献

  • 著作流传情况

  • 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