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许叔微
许叔微(约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宋代杰出的医学家、研究和活用《伤寒论》之大家,中医伤寒学派建立人之一。
许叔微少年时家境清贫,他的父亲在孩子的读书方面管教非常严格,他自幼天资聪颖,熟读经书熟,经乡试成为年轻的秀才,好景不长,在他11岁那年,父亲患瘟疫,病情严重,当时医生医术不高,用药后病势反而加重,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多读书,或为官济世,或为医活人,两个月后他母亲中风病,倒地不起,因医生用泻药,不久即撒手人寰。他成了孤儿,因父母均因庸医而丧命,他发誓要成名医,拯救众多像父母一样的病人。许叔微上私塾时得到一本《伤寒论》,读到《伤寒论》序言时,感到自己的遭遇几与仲景雷同,后来发奋读《伤寒论》,并发誓终生免费行医。他在书中写道:“予年十一,连遭家祸,父以时疫,母以气中,百日之间,并失怙恃,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及长成人,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予既以救物为心,予而不求其报……"他苦读医书,并游学多地,数十年如一日,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名医。许叔微因医术高明,治好了当时宰相蔡京的病,蔡京大喜,许之以官,当时正值许叔微殿试落第,但因医封官,这样的结果,他不能接受,拒绝了宰相,回到乡里继续为百姓医病,他辞京以后,医名更噪,遂究心医术,殚精方技,诊务日渐繁忙,真州方圆数百里(如常州、南京、商丘、维扬、镇江、南昌等)的患者咸来求治,许叔微“无问贵贱,虽曛夜风雨,有以疾告,……所治辄应手愈,……始终不索酬,志在济人而已,人咸德之”,“所活不可胜计”。1128年,真州城中疫疾大作,许叔微“不以贫贱,家至户到,察脉观色,给药付之。其间有无归者,某(指许氏)舆置于家,亲为疗治”。绍兴二年(1132年)中进士,历任徽州、杭州府学教授及翰林学士,人称许学士。因不满高宗苟安江南及秦桧陷害忠,退隐乡里,行医济人。
许氏治学既重视理论,又能联系实践对,《伤寒论》的研究及杂病的论治,均有所创见。清俞震在《古今医案按》赞曰:“仲景《伤寒论》,犹儒书之《大学》、《中庸》也,文辞古奥,理法精深,自晋迄今,善用其书者,惟许学士叔微一人而已,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
许叔微于绍兴二十四年逝世,终年74岁,葬于马迹山檀溪村东麓,后移葬于马山大业湾无锡名人陵园,墓碑文“宋故始祖名医进士叔微许公配周夫人之墓”。
许叔微著有《伤寒百证歌》5卷、《伤寒发微论》2卷、《伤寒九十论》1卷、《普济本事方》10卷、《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深得仲景之妙谤,且博采众长,将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所著《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书中共收录方剂三百余首,按病种分为二十五门。该书是许叔微数十年医疗经验的结晶,采方简要,理论清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其医案主要载于《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第一部医案学著作。许氏的《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奠定了其在伤寒学术领域的地位,被后世尊为经方振的代表。
许叔微注重八纲辨证。许叔微认为,《伤寒论》虽以三阴三阳分证,但是分析病情、决定治则的关键,还在于明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伤寒发微论》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可见,在繁复的伤寒辨证中,许氏以“表里虚实”四字作为辨证施治之纲领。并把经方对应为:“麻黄汤类,为表实而设也;桂枝汤类,为表虚而设也。里实,承气之类;里虚,四逆、理中之类。表里俱实,所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也。表里俱虚,所谓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也。”这种以表里虚实统伤寒诸方,无疑是对仲景六经辨证的进一步完善。在《伤寒百证歌》中,许氏即以“表证歌”、“里证歌”、“表里虚实歌”以及“阴证似阳歌”、“阳证似阴歌”等,概括了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表虚表实里虚里实,以及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和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辨证施治规律,并把辨别表里虚实与阴阳寒热有机地联系起来。虽无八纲之名,却有八纲之实。从而形成了许叔微独特的八纲辨证体系。
补虚,重视脾肾。
他认为:“胃受谷气,谷气生则能生气血,气血壮则荣卫不衰,荣卫不衰则病自去矣”“趺阳胃脉定生死,太溪肾脉为根蒂。”“肾经虚则乃五脏六腑衰极而渐至肾。”他认为肾是一身之根柢,脾肾乃生死之所系,二者中又当以肾为主,补脾“常须暖补肾气”,这对后世研究脾肾关系和临床应用很有启发。他承《内经》之旨,认为“脾为中州土,主四肢一身之事”,视脾胃为维持全身脏腑气血正常生理功能的砥柱,脾胃功能失常是疾病产生的重要根源,所以在临床上他常把调补脾胃的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并以健脾开胃作为理虚大法,用以治疗各种虚劳之证。许叔微在脾胃、肾的调理有自己的一套方药,在补脾胃上,许叔微创下了许多名方,如:人参丸(人参、山茱萸、白术、茯苓、石斛、黄芪、五味子)“平补五藏虚羸,六腑怯弱”,妙香散、加味十全饮“治诸虚”,皆以健脾补元为主。七珍散(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粟米、甘草)“开胃养气进食”治病后脾胃虚弱,是他的健脾代表方。许叔微补肾法包括补益肾精和暖补肾气两方面,前者以地黄为主,配伍鹿茸、苁蓉、山茱萸、菟丝子等,以取其滋润摄精、血肉填精之用;后者则常选附子、肉桂、巴戟天、补骨脂等,以温补肾府。可见许氏重肾在于维护精气与真元,重脾在于安谷生精,谷气之生有赖于肾气的蒸煦,而精气必生于谷气,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足见其对脾肾理论的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补肾用温润滋养法是许叔微补肾方药的重要特点,对后世温肾治虚的用药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张景岳治形补虚,填补精血,叶天士血肉填下、温通任督诸法概亦受启于此。明清宫廷补方及当代抗衰延年之精品“还精煎”,皆遵循补精化气、温柔不燥、阴阳双补等原则,所选也大多为生熟地黄、首乌、菟丝子、沙菀蒺藜、牛膝、锁阳等,可见许叔微此法的临床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普济本事方》卷第九记载: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予诊曰:劳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复其初,而又劳伤其神,营卫失度,当补其子,益其脾,解发其劳,庶几得愈。授以补脾汤,佐以小柴胡得解。或者难曰:虚则补其母,今补其子何也?予曰:子不知虚劳之异乎?《难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此虚当补其母,人所共知也。《千金》曰:心劳甚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此劳则当补其子,人所未闻也……荀子所谓未有子富而父贫同义。此治虚与劳所以异也。”
为《伤寒论》的普及、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许叔微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对《伤寒论》的研究更有心得,他将《伤寒百证歌》以歌诀体裁将张仲景方论编成100证,不仅对《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进行详细阐发,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非常方便后来的医者学习。清代陆心源在《重雕元刻伤寒百证歌发微论叙》中也说:“宋时为其学者有成无己之注、李柽之要旨、王宝之证治、韩祗和之微旨、庞安常之总病论、朱翼中之活人书、钱文礼之百问歌,虽皆各有所长而知可(指许叔微)之书,为最能得其意,”又称“发微论探微索颐,妙悟神通,于以叹知可之学之深且邃,非薄技偏长执一是之见者所能及也”。可见许叔微的学术著作对后来的医者,领会张仲景的学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仲景云:“脉浮宜以汗解之。表证歌则释为:“身热恶寒脉又浮,偏宜发汗更何求”。仲景云:“初春阳弱,不可大发汗以扰乎阳,夏则玄府汗空开,故易汗”。表证歌则释为:“初春阳弱阴尚胜,不可亟夺成扰搜;夏时暑热脉洪大,玄府开时汗易谋”。让读者更易通晓,清代俞震说他为后学楷模,他当之无愧。
…
总之,许氏在学术上精妙高超的研究方法,阐发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并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可读性强的著作,他被视为伤寒学派的创立者,是理所当然的,他对中医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
名方名医/黄胜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9 ISBN 978-7-5372-5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