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代医家 >  张璐

张璐

  • 基本信息
    ​张璐(1617-1699年),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与喻昌和吴谦齐名。
    人物名
    张璐
    出生日期
    1617年
    别名
    擅长
    妇科病
    主要成就
    张璐在伤寒、杂病及妇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治疗,见解独到,自成一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很积极的影响。
    其他作品
    《张氏医通》
  • 人物生平

    张璐(1617-1699年),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与喻昌和吴谦齐名。

      

      张璐是明按察使张少峰的孙子。少时聪颗,儒医兼攻。明朝灭亡后弃儒从医,隐居洞庭山十余年,行医著书,并以此为乐,直至终老。其子张登、张倬亦学医。

  • 主要成就

    张璐著有《张氏医通》(曾用名《医归》)16卷、《伤寒缵论》2卷、《伤寒绪论》2卷、《本经逢原》4卷、《诊宗三昧》。曾为孙思邈《千金方》作注解,写作成《千金方释义》30卷。

      

      张璐认为后世医家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诸多演绎,反而把张仲景的本义给掩盖了,他广范搜取各家之言,仔细研读,将各家的意见梳理在一起,整理成《张氏医通》,并将喻昌的三纲学说进一步扩充,在“风伤卫、寒伤营、凤寒两伤营卫”的基础上,又增列风伤卫犯本、寒伤营犯本、风伤卫坏证及寒伤营坏证几个类型,对伤寒证治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他冲破了“传寒传足不传手”的陈旧论点,指出六经病亦存在于手经得病,这些都是他对伤寒病和外感病理论的贡献。

      

      在杂病研究上,他精研历代名作,并能融会贯通,提出的见解,自成一家。例如,对血证治疗见解独到。张璐认为血有清浊之分,且各司其职,他归纳为三种,“其至清至纯者,得君火之令,以和调五脏,藏而不失,乃养脏之血也;其清中之浊者,乘输运之权,以洒陈六腑,实而不满,则灌注之血也;其清中之清者,会营周之度,流行百脉,满而不泄,此营经之血也。”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平阳秘,处于健康状态。一旦阴阳失衡,血液会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阴虚火旺者,血液易往上走,有出血之兆,阳虚者火衰,血易失其统,将会导致下脱,同时他还指出不能简单地以上溢就断为火盛,下脱就视为阳衰,还要对血的颜色、性状加以鉴别,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出血病的治疗上,张璐反对一味地用寒凉济阴的药物,应该仔细辨证,对于“证有虚中挟实,治有补中寓泻,从少从多之活法,贵于临病处裁。”不能单纯地“以寒治热,以热治寒”,否则,虽会取得一时之效,却每致虚衰愈甚。在具体病症的治疗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处理,外在吐血的治疗上,他就明确指出不能骤止,也不能攻,只能清理胃气,以安其血,以免造成败血积留或者伤血的可能。他在血病的诊治上的独到见解,值得同道仔细参详。

      

      对痢疾的详细辨证。他指出前人在治痢上的不当之处,如他说:“及观先辈论痢,并白沫隶之虚寒,脓血隶之湿热,至守真乃有赤白相兼者,岂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之说,丹溪从而和之,遂有赤痢从小肠来,白痢从大肠来,皆湿热为患。此论一出,后世咸为痢皆属热,恣用苦寒攻之,蒙害至今未已。即东垣之圣于脾胃者,犹言湿热之物伤于中而下脓血,宜苦寒以疏利之;脓血稠粘,数至囿而不能便,脉洪大有力者下之,亦认定脓血为热。”他认为不能单纯地依靠痢中的白沫和夹血,来判断寒热。而要根据不同情况仔细辨别寒热。对于痢中所夹带之血,要从颜色的明暗上加以辨别寒热,并且在用药上要做相应的调整。不能乱投寒凉之药,他的这些见解和辩证思想对后世有很积极的影响。

      

      精僻论治妇科病。张璐对妇科疾病“三冲、三急、三审”颇为精要,非常便于临床应用。

      

      总之,张璐在伤寒、杂病及妇科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治疗,见解独到,自成一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很积极的影响。

  • 内容来源

    名方名医/黄胜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9 ISBN 978-7-5372-5769-5

  • 基本信息

  • 人物生平

  • 主要成就

  • 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