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代医家 >  戴天章

戴天章

  • 基本信息
    戴天章(17世纪中叶),字麟郊,江苏上元(今江苏江宁)人,清初著名医学家。戴天章少年时期习儒学,后为诸生。他博学强记,对天文、地理、射弋,以及书画、琴弈之类均有涉猎,尤精于医学。
    人物名
    戴天章
    出生日期
    17世纪中叶
    别名
    擅长
    主要成就
    对于瘟疫的治法,戴天章归归纳为汗下、清、和、补5大法,并将瘟疫的兼症、夹症、表里进行了详细的辨证,并将与伤寒的治法详尽地区分开来。对于后来的医者有明确的临床指导作用。
    其他作品
    《广瘟疫论》
  • 人物生平

    戴天章(17世纪中叶),字麟郊,江苏上元(今江苏江宁)人,清初著名医学家。戴天章少年时期习儒学,后为诸生。他博学强记,对天文、地理、射弋,以及书画、琴弈之类均有涉猎,尤精于医学。

  • 主要成就

    戴天章著有《广瘟疫论》5卷(1722年)《伤寒》、《杂病》、《咳论注》、《疟论注》等,但大多数书稿亡佚。以《广瘟疫论》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其论瘟疫,一宗有性之说。谓瘟疫之异于伤寒,尤慎辨于见证之始。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益加详焉。

      

      虽有吴又可的《温疫论》行世,但人们对瘟疫病的治疗和辨证还是停留在“平则仍用伤寒之方,拘伤寒之法”。戴天章深感当时医者,仅知瘟疫之名,而“未得辨证之法”之弊,以《温疫论》为蓝本,对瘟疫病的治疗与辨证进行删改增补,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将瘟疫病的表里证候详细列举,同时介绍了对病者气、血、舌、神、脉五方面的辨识特征,及汗、下、清、补等治疗方法。有非常明确临证指导作用。

      

      对气味的辨识。戴氏指出瘟疫,乃败气也:“病即有臭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非一般臊、腥、焦、腐之气,仔细辨认。风寒邪气伤人,一般无臭气。只有在病发数日转为阳明腑证之后,方才有臭气出现。这种腐气与瘟疫的臭气不同。如将二者辨别清楚,伤寒、瘟疫就分辨清楚了。对面色的辨识。戴氏认为:“风寒主收敛,敛则急,面色多绷急而光洁;瘟疫主蒸散,散则缓,面色多松缓而垢晦。人受蒸气则津液上溢于面,头目之间多垢滞,或如油腻,或如烟熏,望之可憎者,皆瘟疫之色也。”对舌苔的辨识。戴氏认为:“风寒在表,舌多无苔,即有白苔,亦薄而滑;渐传入里,方由白而黄,由黄而燥,由燥而黑。瘟疫一见头痛、发热,舌上即有白苔,且浓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粗如积粉。若传经入胃,则兼二、三色,又有白苔即燥与至黑不燥者。大抵疫邪入胃,舌苔颇类风寒,以兼湿之故而不作燥耳。惟在表时,舌苔白浓,异于伤寒。”对神志的辨识,戴天章认为发病就出现神志不清的为瘟疫,而病传入胃中才出现神志不清的,是伤寒。对于脉象的辨识,他认为,病初起时伤寒与瘟疫不同,病情加重后脉象就非常相像了,并对初起与加重后的脉象特点,并希望与气、色、舌、神的辨识结合起来。

      

      对于瘟疫的治法,戴天章归归纳为汗下、清、和、补5大法,并将瘟疫的兼症、夹症、表里进行了详细的辨证,并将与伤寒的治法详尽地区分开来。对于后来的医者有明确的临床指导作用。他虽本于吴又可,但是他对瘟疫的理论辩证和施治方法较吴又可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对瘟疫病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内容来源

    名方名医/黄胜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9 ISBN 978-7-5372-5769-5

  • 基本信息

  • 人物生平

  • 主要成就

  • 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