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叶桂
叶桂(1667-1746年),字天士,号香岩,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敏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晚年又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医学大家,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叶桂出生于业医世家,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叶桂天资聪颖,闻言知意,且勤奋好学,他白天学习儒学,晚上回家学习医术14岁后,因父亲病逝,家境日渐贫困,他立志业医,于父亲的门人朱氏处学习,由于他学习精勤,进步神速,很快便超过了师父不到二十岁就成了有名的医生,但是他对医术的追求并没有满足,他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师,乐于向医术好的人虚心学习。只要知道某人在医术上有一技之长,他都会想尽办法去拜师学艺,甚至不惜隐姓埋名,从学徒做起。他曾先后拜师17人,既有当时的名医,也有声望远不及他的人。他的这种虚心向学的做法,让他的医术日益精进,他在切诊、望诊方面的准确度,让他在当时声名远播每日到他的医馆求医者络绎不绝,且每每都取得奇效。在《浪迹丛谈》、《聊斋续编》等许多书籍中,都有关于他的疗病事迹的记载。但也因他诊务繁忙,一生著述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中医学的一个遗憾。
叶桂一生忙于诊务,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信;他治学和业医的态度谦逊严谨,医德高尚。临终时他告诫儿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毋轻言医。”
《临证指南医案》和《温热论》非他亲笔所著,乃其门人根据他的医案和讲课内容整理所得。从这两本医著中可以看出他对医理的研究非一般医家可比,尤其是他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深入研究,能够博采众家之长,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中医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温病学的发展。
概括了温病的发展规律。叶桂仅用十二个字:“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将温病的特征性发展规律概括出来,被后医家所推崇,一些人认为是对现代医学常见的由肺炎导致心肌类这一病状的最好的中医理论诠释。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辨证方法,这既是成功的创新,又是对于六经辨证的高水平的应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关于温邪与伤寒传变的分别,及温邪入卫、入气、入营、入血的症状和治法的总结为后世医者治疗温病提供了理论参考。他对于温病察舌辨齿的总结也被后世医家推崇为诊治温病的准绳。
提出胃阴论说。医家大多脾胃合论,一直到了明代才有人提出了脾阴的说法,但是直到清代的叶天士,才提出了胃阴的论述。他认分脾胃应该分别论之,不能一概而论。因“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而脾为五脏之一,胃则为六腑之一,“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治胃之病,宜甘凉通降;治脾之病,宜甘温升发。他的这一论述让脾胃真正分别开来促进了脾胃学有了新的发展。
发展了奇经八脉辨证论治理论。他将奇经八脉在生理上的作用、病理上表现、辨证上的重点、治疗上的方法做了总结,他认为对于奇经病症的治疗,实证要通脉络,虚证则要温补,佐以流行脉络。关于通络,他比较常用的方法为辛润通络和辛温通络之法对于络病深入者,强调用峻攻之药,如虫蚁之类的辛咸之品,以清络脉之病邪。
叶桂严谨的治学和行医态度为后世医家树立了榜样,他构建的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给后世的医者研究温病学带来极大的便利,他传颂后世的以“四两拨千斤”的高超医术,更是值得后世医者努力学习的。
名方名医/黄胜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9 ISBN 978-7-5372-5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