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凌康药典 >  维生素K

维生素K

  • 英文名

    Vitamin K

  • 适应症

    用于维生素K缺乏或活力降低,导致凝血因子Ⅱ、、Ⅸ或X合成障碍的出血性疾病。①新生儿出血。②肠道吸收不良所致维生素K缺乏。③广谱抗生素或肠道灭菌药致肠道内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减少或缺乏。④双香豆素等抗凝药过量导致的出血。

  • 药理学

    (1)药效学  维生素 K 是肝脏合成因子Ⅱ、因子Ⅶ、因子Ⅸ、因子X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临床可见出血倾向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通常称这些因子为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维生素K如何促使因子Ⅱ、因子Ⅶ、因子Ⅸ或因子X合成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一般认为维生素K到达细胞后,在微粒体环氧酶作用下,可转化为环氧叶绿醌。环氧叶绿醌有助于因子Ⅱ的前身(无功能前体蛋白)氨基末端γ-羧基谷氨酸的加羧基作用。维生素K促使因子Ⅱ前身转化为γ-双羧基化的凝血因子Ⅱ,后者又名凝血酶原。在因子Ⅶ、Ⅸ和X合成中,维生素K也起类似作用。一旦维生素K缺乏,未经羧化的异常凝血因子释放入血,即可引起上述凝血因子功能下降,但免疫学测定抗原量仍正常。


    (2)药动学  天然的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为脂溶性,口服后必须依赖胆汁吸收;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为水溶性,口服直接吸收,活性也较强。口服维生素K1后6~12小时即发生作用;注射后1~2小时起效,3~6小时止血效应明显,如肝功能基本正常,12~24小时后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维生素K注射后约8~24小时作用才开始明显。维生素K吸收后在肝内迅速代谢,经肾及胆道中排泄,大多不在体内储藏。肠道细菌合成的维生素K2可随粪便排出。

  • 不良反应

    (1)静脉注射维生素K偶尔可发生过敏样反应,曾有因快速静脉注射而致死的报道。可出现味觉异常、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甚至休克、心搏骤停等,有个别致死的报告。


    (2)维生素K3如可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但维生素K1则少见。


    (3)肌内注射有时可有局部红肿、疼痛、硬结、荨麻疹样皮疹。

  • 禁忌

    美国FDA 妊娠期用药安全性分级为C。

  • 注意事项

    (1)新生儿出血症以维生素K1治疗较为合适,因为其他维生素K制剂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和溶血,维生素K4有引起肝损害的危险。


    (2)下列情况应引起注意: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补给维生素K4时应特别慎重,有诱发溶血的可能。②肝功能损伤时,维生素K的疗效不明显,凝血酶原时间极少能够恢复正常,如盲目大量使用维生素K,反易加重肝脏损害。③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维生素K治疗无效。


    (3)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以调整维生素K的用量及给药次数。


    (4)本品对哺乳的影响尚不明确。

  • 药物相互作用

    (1)口服抗凝药如双香豆素类可干扰维生素K代谢。两药同用,作用相互抵消。


    (2)较大剂量水杨酸类、磺胺类药、奎宁、奎尼丁、硫糖铝、考来烯胺、放线菌素等也可影响维生素K效应。

  • 内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

维生素K
维生素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