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洋地黄毒苷
Digitoxin
心力衰竭,由于其作用慢而持久,适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长期服用。尤其适用于伴有肾功能损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口服 成人负荷总量0.7~1.2mg,每6~8小时给0.05~0.1mg口服;维持量每日0.05~0.1mg。
【儿科用法与用量】口服 饱和量,<2岁,0.03~0.04mg/kg;>2岁,0.02~0.03mg/kg,分成3~6次,1~2日服完以后,用上述1/10量作为一日维持量。
(1)药效学 治疗量时有两方面作用∶①增加心肌收缩力和速度,由于本品抑制细胞膜上的Na+,K+-ATP 酶,减少钠钾交换,细胞内钠离子增加,从而使肌膜上钠钙离子交换反向转运激活,外排Na+的同时转入 Ca2+,细胞内钙离子增多,作用于心肌收缩蛋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速度。②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通过直接对心肌细胞和间接通过迷走神经的作用,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提高浦肯野纤维自律性;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浦肯野纤维有效不应期。大剂量时增加交感神经活性,这可能与地高辛的心脏毒性有关。③负性频率作用;由于其正性肌力作用,使衰竭心脏心排血量增加,血流动力学状态改善,消除交感神经张力的反射性增高,并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延缓房室传导,因而减慢心率。此外,小剂量时提高窦房结对迷走神经冲动的敏感性,可增强其减慢心率作用。大剂量(通常接近中毒量)则可直接抑制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而呈现窦性心动过缓和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2)药动学 口服吸收比较完全(96%以上),吸收后部分进入肝肠循环经胆管排泄人肠,再由肠道吸收。表观分布容积约0.5L/kg,蛋白结合率很高,约为97%。口服后1~4小时起效,8~14小时作用达高峰,作用持续约14天。治疗血药浓度为13~25ng/ml,消除半衰期为120~216小时。本品主要经肝微粒体酶代谢清除,故肝微粒体酶诱导药可促进其代谢。代谢速率存在个体差异,清除半衰期长短有差异,一般为4~7天,经肾排泄量20%~30%。本品吸收后部分进入肝肠循环经胆管排泄入肠,再由肠道吸收,故其原形随粪排出量仅10%~20%。肝功能不良时,其肝外消除途径增强,故消除半衰期稍延长。洋地黄毒苷中毒浓度为>35ng/ml。
(1)常见 出现新的心律失常、胃纳不佳或恶心、呕吐(刺激延髓中枢)、下腹痛、异常的无力软弱(电解质失调)。
(2)少见 视力模糊或"黄视"(中毒症状)、腹泻(电解质平衡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精神抑郁或错乱。
(3)罕见 嗜睡、头痛、皮疹、荨麻疹(过敏反应)。
(4)洋地黄中毒表现中心律失常最重要,最常见者为室性早搏,约占心脏反应的33%。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或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心室颤动等。儿童心律失常比其他反应多见,但室性心律失常比成人少见。新生儿可有P-R间期延长。
美国FDA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分级为口服给药C。
(1)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心衰竭应少用或慎用。洋地黄毒苷的主要缺点是缺乏正性心肌松弛作用,不利于舒张功能改善。
(2)本品可通过胎盘,故妊娠后期母体用量可能增加,分娩后6周剂量需渐减。
(3)本品可排入乳汁,哺乳期妇女应用需权衡利弊。
(4)新生儿对本品的耐受性不定,其肾清除减少。早产儿与未成熟儿对本品敏感,剂量需减少,按其不成熟程度而适当减小剂量。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1月以上婴儿比成人需用量略大。
(5)肝肾功能不全,表观分布容积减小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者,对本品耐受性低,须用较小剂量。
(6) 下列情况应慎用∶①低钾血症;②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③高钙血症;④甲状腺功能低下;⑤缺血性心脏病;⑥急性心肌梗死早期;⑦心肌炎活动期;⑧肾功能损害。
(7)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检查∶①心电图;②血压;③心率及心律;④心功能监测;⑤血电解质尤其是钾、钙和镁;⑥肾功能;⑦疑有洋地黄中毒时应做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
(8)有严重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且伴正常血钾者的洋地黄化患者不应同时应用钾盐,但如同时应用噻嗪类利尿药时常须给予钾盐,以防止低钾血症。
(9)本品逾量及毒性反应的处理;轻度中毒者停用本品及利尿治疗。如有低钾血症而肾功能尚好,可以给钾盐。
(10)洋地黄化患者常对电复律极为敏感,应高度警惕。
(11)注意肝功能不良时应减量。
【儿科注意事项】过量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黄视以及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各种心律失常。
(1)与两性霉素 B、皮质激素或失钾利尿药如布美他尼、依他尼酸等同用时,可引起低血钾而致洋地黄中毒。
(2)与制酸药(尤其三硅酸镁)或止泻吸附药如白陶土与果胶、考来烯胺和其他阴离子交换树脂、柳氮磺吡啶或新霉素同用时,可抑制洋地黄强心苷吸收而导致强心苷作用减弱。
(3)与抗心律失常药、钙盐注射药、可卡因、泮库溴铵、萝芙木碱、琥珀胆碱或拟肾上腺素类药同用时,可因作用相加而导致心律失常。
(4)β受体拮抗药与本品同用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而发生严重心动过缓,但并不排除用于单用洋地黄不能控制心室率的室上性快速心律。
(5)与奎尼丁同用,可使本品血药浓度提高一倍,甚至达到中毒浓度,提高程度与奎尼丁用量相关,合用后即使停用地高辛,其血药浓度仍继续上升,这是奎尼丁从组织结合处置换出地高辛,减少其分布容积之故,一般两药合用时应酌减地高辛用量。
(6)与维拉帕米、地尔硫草或胺碘酮同用,由于降低肾及全身对地高辛的清除率而提高其血药浓度,可引起严重心动过缓。
(7)依酚氯铵与本品同用可致明显心动过缓。
(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及其受体拮抗药、螺内酯均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增高。
(9)吲哚美辛可减少本品的肾清除,使本品半衰期延长,有洋地黄中毒危险,需监测血药浓度及心电图。
(11)洋地黄化时静脉用硫酸镁应极端谨慎,尤其是也静脉注射钙盐时,可发生心脏传导变化和阻滞。
(12)红霉素由于改变胃肠道菌群,可增加本品在胃肠道吸收。
(13)甲氧氯普胺因促进肠运动而减少地高辛的生物利用度约 25%。普鲁本辛因抑制肠蠕动而提高地高辛生物利用度约 25%。
(14)同时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保泰松、利福平会使血中洋地黄毒苷浓度降低50%。
洋地黄毒苷片:0.1mg。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