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氨苄西林钠
Anbianxilinna
AmpicillinSodium
本品为(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按无水物计算,含氨苄西林(按C16H19N3O4S计)不得少于85.0%。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粉末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臭;有引湿性。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略溶,在乙醚中不溶。
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用0.4%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5mg的溶液,依法测定(通则0621),比旋度为+258°至+287°。
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上、下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血流感染、心内膜炎等。
(1)成人①肌内注射,剂量为一日2~4g,分4次给予;②静脉给药,剂量为一日4~12g,分2~4次给予,一日最高剂量为14g;③口服,一日1~2g,分4次服用。
(2)肾功能减退、肾功能衰竭患者氨苄西林半衰期可自正常人的1.5小时延长至7~20小时,因此氨苄西林给药间期在肾小球滤过率(GFR)为10~15ml/min和小于10ml/min时应分别延长至6~12小时和12~16小时,或一日0.5g。
【儿科用法与用量】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一日50~100mg/kg(严重感染时,可达一日200mg/kg),分2~4次,一日最大量300mg/kg。
(1)儿童①肌内注射,剂量为一日50~100mg/kg,分4次给予;②静脉给药,剂量为一日100~200mg/kg,分2~4次给予,一日最高剂量为300mg/kg;③口服,剂量为一次25mg/kg,一日2~4次。
(2)新生儿①足月产儿,每次12.5~50mg/kg;出生后48小时内每12小时1次;第3日~2周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②早产儿,出生第1周、1~4周和4周以上每次12.5~50mg/kg,分别为每12小时、8小时和6小时1次,静脉滴注给药。不推荐口服用药。
【儿科注意事项】(1)本品过敏反应较多见,尤其是皮疹,注射用药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
(2)大剂量静脉滴注可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婴儿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
(1)药效学 青霉素对上述适应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多数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个别革兰阴性杆菌(如嗜血杆菌属)、螺旋体和放线菌均具有抗菌活性,但多数葡萄球菌菌株(>90%),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可产生青霉素酶以水解青霉素而使之灭活。本品为杀菌药。青霉素、其他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近年来研究结果证实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是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由于青霉素等与PBPs的紧密结合,使前者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早期阶段也发生抑制作用。PBPs为存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其数目、分子大小及与青霉素等抗生素的结合量因不同菌种而异。大肠埃希菌共有7个PBPs。PBPs (包括转肽酶、羧肽酶、内肽酶等)参与细菌细胞壁装配的最后阶段以及细菌生长、分裂时细胞壁的成形。PBP-1B和PBP-1A为使细菌延长的最重要蛋白质,经青霉素等抗生素作用后可使细菌迅速溶解。PBP-2与控制细菌形态有关,受青霉素作用后,细菌可形成渗透压稳定的球形体。PBP-3对细菌细胞中隔形成和细菌分裂有重要作用,PBP-4、5、6则重要性较差。青霉素类与PBPs 结合后发挥作用,导致细胞壁破坏,引起细菌溶解。氨苄西林对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包括厌氧菌)的抗菌作用基本与青霉素相同,但对粪肠球菌的作用较后者为强。革兰阴性细菌中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菌、布氏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等皆对本品敏感。部分大肠埃希菌对本品敏感,但多数耐药;其余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脆弱拟杆菌等亦对本品耐药。
(2)药动学 肌内注射0.5g氨苄西林,tmax为0.5~1小时,Cmax为7~14mg/L(平均为12mg/L);6小时的血药浓度为0.5mg/L。静脉注射0.5g后15分钟和4小时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7mg/L.和0.6mg/L。
本品口服后吸收约40%,但受食物影响。空腹口服1g,tmax为2小时,Cmax为7.6mg/L,6小时的血药浓度为1.1mg/L,t1/2为1.5小时。新生儿和早产儿肌注后tmax为1小时,肌内注射10mg/kg和25mg/kg,Cmax分别为20mg/L和60mg/L,t1/2为1.0~1.2小时。妊娠期血药浓度明显较非妊娠期低。
氨苄西林的体内分布良好。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每日静脉注射150mg/kg,前3日脑脊液中浓度可达2.9mg/L,以后浓度将随炎症减轻而降低。正常脑脊液中仅含少量氨苄西林。本品可通过胎盘屏障到达胎儿循环,在羊水中达到一定浓度。肺部感染患者的支气管分泌液中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1/50。胸水、腹水、关节腔积液、眼房水、乳汁中皆含相当量的本品。伤寒带菌者胆汁中浓度平均为血药浓度的3倍,最高可达17.8倍。本品分布容积为0.28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0%~25%。12%~50%的本品在肝内代谢。氨苄西林的肾清除较青霉素略缓,部分通过肾小球滤过,部分通过肾小管分泌。口服后24小时尿中排出的氨苄西林为给药量的20%~60%,肌内注射后为50%,静脉注射后为70%。胆汁中的药物浓度甚高。丙磺舒可使本品经肾清除变缓。氨苄西林可为血液透析所清除,但腹膜透析对本品的清除无影响。
本品的不良反应与青霉素钠相仿,以过敏反应较为多见。皮疹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7天后,呈荨麻疹或斑丘疹,多形性红斑也有报道。注射给药的皮疹发生率高于口服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用本品后易发生斑丘疹,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HIV感染者也较易发生。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见,氨苄西林相关性肠炎也极为罕见。少数患者出现血清ALT升高。大剂量氨苄西林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婴儿应用氨苄西林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囟隆起。重症肌无力的女性患者使用本品可加重症状。氨苄西林所导致的间质性肾炎亦有报道。氨苄西林不良反应的防治与青霉素钠相同。
(1)妊娠后期妊娠期妇女应用氨苄西林可使血浆中结合型雌激素浓度减少,但对未结合型雌激素和孕激素无影响。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应用本品时易发生皮疹,因此,本品应避免用于上述患者。
(1)为了防止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用青霉素类前必须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包括用药史,是否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其他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史,有无易为患者所忽略的过敏反应症状,如胸闷、瘙痒、面部发麻、发热等,以及有无个人或家属变态反应性疾病史等。
(2)用药前必须先做青霉素皮肤敏感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必须应用青霉素类者需慎重为患者脱敏。但皮试阴性者不能排除出现过敏反应的可能。
(3)交叉过敏反应 患者对一种青霉素类过敏者可能对其他青霉素类亦过敏,也可能对青霉胺或头孢菌素类过敏。
(4)青霉素类可经乳汁排出少量,哺乳期妇女应用青霉素虽尚无发生严重问题的报道,但哺乳期妇女应用仍需权衡利弊,因为哺乳期妇女应用青霉素后可使婴儿致敏和引起腹泻、皮疹、念珠菌属感染等。
(5)对诊断的干扰 ①应用青霉素期间,以硫酸铜法进行尿糖测定时可出现假阳性反应,用葡萄糖酶法者则不受影响;②大剂量青霉素钾和青霉素钠做注射给药可分别出现高钾血症和高钠血症;③多数青霉素类的应用可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
(6)下列情况应慎用本品∶①患者有哮喘、湿疹、枯草热、尊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史者;②老年人和肾功能严重损害时需调整剂量并慎用。
(7)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时应定期检测血清钾或钠。
(8)青霉素过量的处理 以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为主,血液透析可加速药物排泄。
(9)青霉素钾或钠与重金属,特别是铜、锌和汞呈配伍禁忌,因后者可破坏青霉素的氧化噻唑环。由锌化合物制造的橡皮管或瓶塞也可影响青霉素活力。呈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或四环素注射液皆可破坏青霉素的活性。青霉素也可被氧化剂、还原剂或羟基化合物灭活。
(10)青霉素静脉输液加入头孢噻吩、林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琥乙红霉素、两性霉素B、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盐酸羟嗪、丙氯拉嗪(prochlorporazine)、异丙嗪、维生素 B族、维生素C等后将出现浑浊。故本品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瓶滴注。
(11)本品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混合后,两者的抗菌活性明显减弱,因此两药不能置于同一容器内给药。
(12)用药前必须先做青霉素皮肤敏感试验,阳性者禁用。每1g本品含钠2.7mmol。
(13)美国FDA妊娠期用药安全性分级为B。
(1)氨苄西林与氯霉素联合应用后,氯霉素在高浓度(5~10mg/L)时对本品无拮抗现象;在低浓度(1~2mg/L)时可使氨苄西林的杀菌作用减弱,但氨苄西林对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无影响。氨苄西林与氯霉素联合用药后在体外对脑膜炎奈瑟菌的抗菌活性多数呈拮抗作用;对肺炎链球菌大都呈现累加作用或协同作用。
(2)本品与下列药品有配伍禁忌:硫酸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磷酸克林霉素、盐酸林可霉素、黏菌素甲磺酸钠、多黏菌素B、琥珀酸氯霉素、红霉素乙基琥珀酸盐和乳糖酸盐、四环素类注射剂、新霉素、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阿托品、盐酸肼屈嗪、水解蛋白、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族、维生素C、含有氨基酸的营养注射剂、多糖(如右旋糖酐40)和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上述药物可使氨苄西林的活性降低。
(3)别嘌醇与氨苄西林合用后皮疹发生率增加。
(4)氨苄西林能刺激雌激素代谢或减少其肠-肝循环,因而可降低口服避孕药的效果。
(5)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药等抑菌药可干扰青霉素的杀菌活性,故不宜与青霉素类合用,尤其是在治疗细菌性脑膜炎或需迅速杀菌的严重感染时。
(6)丙磺舒、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磺胺类药可减少青霉素类在肾小管的排泄,因而使青霉素类的血药浓度增高,而且作用维持时间较久,半衰期延长,不良反应也可能增加。
(7)青霉素可增强华法林的作用。
注射用氨苄西林钠:(1)0.5g;(2)1g;(3)2g
(1)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
供试品溶液 取本品适量,加磷酸盐缓冲液(取无水磷酸氢二钠0.50g与磷酸二氢钾0.301g,加水溶解使成1000ml,pH值为7.0)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氨苄西林(按C16H19N3O4S计)lmg的溶液。
对照品溶液 取氨苄西林对照品适量,加上述磷酸盐缓冲液(pH7.0)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氨苄西林(按C16H19N3O4S计)lmg的溶液。
系统适用性溶液 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等量混合。
色谱条件釆用硅胶G薄层板,以丙酮-水-甲苯-冰醋酸(65:10:10:2.5)为展开剂。
测定法 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1,分别点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晾干,喷以0.3%茚三酮乙醇显色液,在90℃加热至出现斑点。
系统适用性要求系统适用性溶液所显主斑点应为单一斑点。
结果判定供试品溶液所显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应与对照品溶液主斑点的位置和颜色相同。
(2)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3)取本品0.25g,加水5ml溶解,加2mol/L醋酸溶液0.5ml,摇匀后,于冰浴静置10分钟,用垂熔漏斗滤取析出物,用丙酮-水(9:1)混合溶液2~3ml洗涤,置60℃干燥30分钟,照红外分光光度法(通则0402)测定。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氨苄西林三水物的对照图谱(光谱集1283图)一致。
(4)本品显钠盐鉴别(1)的反应(通则0301)。
以上(1)、(2)两项可选做一项。
碱度 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0.1g的溶液,室温放置10分钟后,依法测定(通则0631),pH值应为8.0—10.0。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取本品5份,各0.60g,分别加水5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浑浊,与1号浊度标准液(通则0902第一法)比较,均不得更浓;如显色,与黄绿色5号标准比色液(通则0901第一法)比较,均不得更深。
有关物质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临用新制。
供试品溶液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A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氨苄西林(按C16H19N3O4S计)3mg的溶液。
对照品溶液 取氨苄西林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A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氨苄西林(按C16H19N3O4S计)30μg的溶液。
系统适用性溶液 取氨苄西林系统适用性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A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mg的溶液。
色谱条件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A为12%醋酸溶液-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水(0.5:50:50:900);流动相B为12%醋酸溶液-0.2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水(0.5:50:400:550);先以流动相A-流动相B(85:15)等度洗脱,待氨苄西林峰洗脱完毕后立即按下表进行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体积20μl。
系统适用性要求系统适用性溶液色谱图应与标准图谱一致。
测定法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
限度 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按外标法以氨苄西林峰计算,氨苄西林二聚物的量不得过4.5%,其他单个杂质的量不得过2.0%,其他各杂质总量不得过5.0%。
残留溶剂照残留溶剂测定法(通则0861第二法)测定。
供试品溶液 取本品约0.3g,精密称定,置顶空瓶中,精密加水3ml使溶解,密封。
对照品溶液 分别取丙酮、乙酸乙酯、异丙醇、二氯甲烷、甲基异丁基酮、甲苯和正丁醇各适量,精密称定,加水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分别含丙酮0.5mg、乙酸乙酯0.5mg、异丙醇0.5mg、二氯甲烷0.2mg、甲基异丁基酮0.5mg、甲苯89μg与正丁醇0.5mg的混合溶液,精密量取3ml,置顶空瓶中,密封。
色谱条件 以硝基对苯二酸改性的聚乙二醇(或极性相近)为固定液的毛细管柱为色谱柱,起始温度为60℃,维持6分钟,再以每分钟20℃的速率升温至150℃,维持8分钟;进样口温度为150℃;检测器温度为250℃;顶空瓶平衡温度为80℃,平衡时间为30分钟。
系统适用性 要求对照品溶液色谱图中,按丙酮、乙酸乙酯、异丙醇、二氯甲烷、甲基异丁基酮、甲苯与正丁醇顺序出峰,各主峰间的分离度均应符合要求。
测定法 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分别顶空进样,记录色谱图。
限度 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二氯甲烷的残留量不得过0.2%,丙酮、乙酸乙酯、异丙醇、甲基异丁基酮、甲苯与正丁醇的残留量均应符合规定。
2-乙基己酸 取本品,依法测定(通则0873),不得过0.8%。
水分 取本品,照水分测定法(通则0832第一法1)测定,含水分不得过2.0%。
重金属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通则0821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可见异物 取本品5份,每份各2g,加微粒检查用水溶解,依法检查(通则0904),应符合规定。(供无菌分装用)
不溶性微粒 取本品,加微粒检查用水制成每1ml中含50mg的溶液,依法检查(通则0903),每1g样品中,含10μm及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6000粒,含25μm及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过600粒。(供无菌分装用)
细菌内毒素 取本品,依法检查(通则1143),每1mg氨苄西林(按C16H19N3O4S计)中含内毒素的量应小于0.10EU。(供注射用)
无菌 取本品,用适宜溶剂溶解并稀释后,经薄膜过滤法处理,依法检查(通则1101),应符合规定。(供无菌分装用)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供试品溶液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有关物质项下的流动相A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氨苄西林(按C16H19N3O4S计)lmg的溶液。
对照品溶液取氨苄西林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有关物质项下的流动相A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氨苄西林(按C16H19N3O4S计)lmg的溶液。
系统适用性溶液取氨苄西林与头孢拉定各适量,加流动相A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氨苄西林0.3mg与头孢拉定0.02mg的混合溶液。
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有关物质项下的流动相A-流动相B(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体积20μl。
系统适用性要求系统适用性溶液色谱图中,氨苄西林峰与头孢拉定峰间的分离度应大于3.0。
测定法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供试品中C16H19N3O4S的含量。
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
严封,在干燥处保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二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5 ISBN 978-7-5214-15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