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依托红霉素颗粒
YituoHongmeisuKeli
ErythromycinEstolateGranules
本品含依托红霉素按红霉素(C37H67NO13)计算,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
本品为混悬颗粒;气芳香。
①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对下列感染的替代选用药∶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鼻窦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猩红热、蜂窝织炎;白喉及白喉带菌者;气性坏疽、炭疽、破伤风;放线菌病;梅毒;李斯特菌病等。也可用于风湿热的预防。②军团菌病。③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其他支原体感染。④肺炎衣原体感染及其他衣原体感染。⑤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敏感菌株所致皮肤及软组织感染。⑥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⑦空肠弯曲菌肠炎。⑧百日咳。上述感染中如军团菌病、支原体肺炎、空肠弯曲菌肠炎等,红霉素为首选用药。
口服 (1)成人一日总量1~2g.分3~4次服。
(2)儿童一日20~40mg/kg,分3~4次服。依托红霉素可与食物同服。
本品为红霉素丙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盐,口服吸收较完全,红霉素属大环内酯类,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属(包括产酶菌株)、各组链球菌和某些革兰阳性杆菌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奈瑟菌属、百日咳鲍特菌等也对本品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呈中度敏感。本品对除脆弱拟杆菌和校杆菌属以外的各种厌氧菌亦具有抗菌作用;对军团菌属、胎儿弯曲菌、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立克次体属、衣原体属和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也有抑制作用。本品系抑菌药,但在高浓度时对某些细菌也有杀菌作用。本品可透过细菌细胞膜.与细菌核糖体的 50S 亚基呈可逆性结合,阻断转肽作用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位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依托红霉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优于其他红霉素口服制剂,对胃酸稳定、吸收较完全,t1/2β较长(5.47小时),AUC较大。依托红霉素为一种酯化物,在胃肠道吸收,41%酯化物在血中分解为红霉素。口服250mg及500mg后,tmax为2小时,Cmax分别为1.2mg/L及4.2mg/L。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99%。
服用本品后发生肝毒性反应者较其他红霉素制剂多见,服药数日或1~2周后患者可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痛、腹泻、荨麻疹、发热等。有时可出现黄疸,肝功能检查显示淤胆,停药后常可恢复。妊娠期妇女服用本品后出现肝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增加。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有: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重症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剥脱性坏死、胰腺炎、假膜性结肠炎、过敏样反应、癫痫发作。大剂量用于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可导致其听力丧失。
(1)对本品及其他大环内酯类过敏者禁用。
(2)本品禁止与阿司咪唑、西沙必利、匹莫齐特或特非那定同时使用。
(3)肝病患者禁用。
(1)红霉素主要由肝脏代谢、胆管排出,肝功能损害者使用本品,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肝功能损害患者尽可能避免应用;如确有必要使用红霉素时,需适当减量并密切随访肝功能。肝病患者和妊娠期妇女不宜使用红霉素酯化物。
(2)由于红霉素有相当量进入母乳中,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须停止授乳。
(3)老年人使用本品,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增加。
(4)有重症肌无力病史的患者使用本品,有病情加重的风险。
(5)对诊断的干扰 红霉素可干扰 Higerty法的荧光测定,使尿儿茶酚胺的测定值出现假性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胆红素、ALT 和 AST的测定值均可能增高。
(6)美国 FDA 妊娠期用药安全性分级为口服、注射给药 B。
(7)服用本品后出现ALT、AST、ALP、胆红素等增高者较其他红霉素制剂为多见。
依托红霉素颗粒:(1)50mg(5万U);(2)75mg(7.5万U);(3)100mg(10万U);(4)125mg(125万U);(5)250mg(25万U)。
取本品细粉适量(约相当于依托红霉素20mg),置离心管中,加水适量,使成均匀的混悬液,离心,弃去上清液,重复上述操作3次。将沉淀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干燥后,照依托红霉素项下的鉴别(1)试验,显相同的反应。
酸碱度 取本品3.30g,加水10ml使成均匀的混悬液,依法测定(通则0631),pH值应为5.0~7.0。
水分 取本品约0.2g,加10%咪唑无水甲醇溶液使溶解,照水分测定法(通则0832第一法1)测定,含水分不得过2.0%。
其他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通则0104)。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混合均匀,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红霉素0.125g),置250ml量瓶中,加乙醇125ml溶解后,再用磷酸盐缓冲液(pH7.8)稀释至刻度,摇匀,60℃水浴中放置4小时,使水解完全。精密量取上清液适量,照依托红霉素项下的方法测定,即得。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遮光,密封保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二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5 ISBN 978-7-5214-15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