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磺胺嘧啶钠
Huanganmidingna
SulfadiazineSodium
本品为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钠盐。按干燥品计算,含C10H9N4NaO2S不得少于99.0%。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遇光色渐变暗;久置潮湿空气中,即缓缓吸收二氧化碳而析出磺胺嘧啶。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
本品除可用于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的预防外,也可用于脑膜炎奈瑟菌敏感菌株所致脑膜炎患者的治疗。由于本品在尿中溶解度低,出现结晶尿机会增多,故不推荐用于尿路感染的治疗。
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①成人常用量,首剂按体重50mg/kg,继以每日按体重100mg/kg,分3~4次静脉滴注或缓慢静脉注射;②治疗2个月以上儿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剂50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2g),继以每日100mg/kg,分4次静脉滴注或缓慢静脉注射。
【儿科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一日25~30mg/kg,分2次(浓度50mg/ml)。
【儿科注意事项】(1)属广谱抑菌药,目前耐药普遍。主要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
(2)常有严重过敏反应及对造血系统的影响,以及肝、肾毒性。
(3)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1)药效学 磺胺甲噁唑等磺胺类药属广谱抗菌药,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但目前细菌对该类药物普遍耐药,尤其是葡萄球菌属、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肠杆菌科细菌中耐药菌株均增多。磺胺类药在体外对下列微生物亦具有活性:沙眼衣原体、星形诺卡菌、恶性疟原虫和鼠弓形虫。
对磺胺类药敏感的细菌不能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叶酸,只能利用对氨基苯甲酸(PABA)和二氢蝶啶,在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合成四氢叶酸,活化型四氢叶酸在嘌呤、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中发挥重要的传递一碳基团作用。磺胺类药为广谱抑菌药,在结构上类似对氨基苯甲酸(PABA),可与PABA竞争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妨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并减少四氢叶酸的产生量,最终影响核酸合成,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磺胺类药的作用可被PABA及其衍生物(普鲁卡因、丁卡因)所拮抗,此外脓液以及组织分解产物也可提供细菌生长的必需物质,可对磺胺类药起拮抗作用。
(2)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约可吸收给药量的70%以上,但吸收较缓慢,tmax为3~6小时,单次口服2g后Cmax为30~60mg/L。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8%~48%。在体内分布与磺胺异噁唑相仿,可透过血-脑屏障,脑膜无炎症时,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为血药浓度的50%;脑膜有炎症时,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50%~80%。给药后48~72小时内以原形药物自尿中排出给药量的60%~85%。药物在尿中溶解度低,易发生结晶尿。t1/2β在肾功能正常者约为10小时,肾功能衰竭者可达34小时。经透析清除本品的情况同磺胺甲噁唑。
(1)过敏反应较为常见,可表现为药物疹、荨麻疹,严重者可发生渗出性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剥脱性坏死、剥脱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性皮炎等;也可表现为光敏反应、药物热、关节及肌肉疼痛、发热等血清病样反应。
(2)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表现为咽痛、发热、苍白和出血倾向。因此在全身应用磺胺类药时应定期检查周围血象,发现异常及时停药。
(3)溶血性贫血及血红蛋白尿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患者应用磺胺类药后易发生,在新生儿和儿童中较成人为多见。
(4)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由于磺胺类药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可致游离胆红素增高。新生儿肝功能不完善,较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黄疸,偶可发生胆红素脑病。
(5)肝脏损害可发生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故有肝功能损害患者宜避免全身应用磺胺类药。
(6)肾脏损害可发生结晶尿、血尿和管型尿。如应用本品疗程长、剂量较大时宜同服碳酸氢钠并多饮水,以防止此种不良反应。疗程中至少每周检查尿常规2~3次,发现结晶尿或血尿时给予碳酸氢钠及饮用大量水,直至结晶尿和血尿消失。失水、休克和老年患者应用本品易致肾损害,应慎用或避免应用本品。肾功能减退患者不宜应用本品。偶有患者发生间质性肾炎或肾小管坏死的严重不良反应。
(7)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腹泻、头痛、乏力等,一般症状轻微,不影响继续用药。偶有患者发生艰难梭菌肠炎,需及时停药。
(8)甲状腺肿大及功能减退偶有发生。
(9)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偶可发生,表现为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幻觉、欣快感或忧郁感。一旦出现均需立即停药。
磺胺类药所致严重不良反应虽少见,但可能致命,如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性药物疹、暴发性肝坏死、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疗程中应严密观察,当皮疹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早期征兆出现时即应立即停药。艾滋病患者出现上述不良反应较非艾滋病患者为多见。
(1)对本品或磺胺类药中任何一种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
(2)禁用于新生儿以及2个月以下婴儿。
(3)美国FDA妊娠期用药安全性分级为口服给药C。
(1)交叉过敏反应对一种磺胺类药过敏的患者,对其他磺胺类药也可能过敏。
(2)对呋塞米、砜类、噻嗪类利尿药、磺酰脲类、碳酸酐酶抑制药过敏的患者,对磺胺类药亦可过敏。
(3)磺胺类药可自乳汁中分泌,乳汁中浓度约可达母体血药浓度的50%~100%,药物可能对乳儿产生影响。磺胺类药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新生儿中应用有导致溶血性贫血发生的可能。鉴于上述原因,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本品,必须应用时宜停止授乳。
(4)老年患者、AIDS患者应用磺胺类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如严重皮疹、骨髓抑制和血小板减少症等。
(5)下列情况应慎用本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血卟啉症、肾功能损害患者。
(6)应用磺胺类药期间应多饮水,保持高尿量,以防止结晶尿的发生,必要时亦可服碱性药物。
(7)本类药物可引起肝脏损害,导致黄疸、肝功能减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故用药期间应定期随访肝功能,有肝功能损害患者宜避免全身应用磺胺类药。
(8)治疗中需注意检查:①周围血象,对接受较长疗程的患者尤为重要;②应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每2~3日1次);③肝、肾功能检查。
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2ml:0.4g;(2)5ml:1g。
注射用磺胺嘧啶钠:(1)0.4g;(2)1g。
(1)取本品约1g,加水25ml溶解后,加醋酸2ml,即析出白色沉淀;滤过,沉淀用水洗净,在105℃干燥后,照磺胺嘧啶项下的鉴别(1),(3)项试验,显相同的结果。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571图)一致。
(3)本品的水溶液显钠盐鉴别(1)的反应(通则0301)。
碱度 取本品1.0g,加水5ml溶解后,依法测定(通则0631),pH值应为9.6-10.5.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取本品1.0g,加水5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色,与黄色3号标准比色液(通则0901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2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1.0%(通则0831).
重金属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通则0821第三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取本品约0.6g,精密称定,照永停滴定法(通则0701),用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亚硝酸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27.23mg的C10H9N4NaO2S。
磺胺类抗菌药。
遮光,严封保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二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5 ISBN 978-7-5214-15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