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加替沙星
Gatifloxacin
适用于敏感细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所致下列感染: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细菌感染性加重,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所致者;②社区获得性肺炎,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或嗜肺军团菌所致者;③急性鼻窦炎,由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所致者;④单纯性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单纯性上尿路感染(肾孟肾炎)、复杂性尿路感染,由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等所致者。由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菌株多见,故临床抗感染治疗时需参考该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用药。
(1)口服 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细菌感染性加重,一次400mg,一日1次,疗程5日;②社区获得性肺炎,一次400mg,一日1次,疗程7~14日;③急性鼻窦炎,一次400mg,一日1次,疗程10日;④单纯性下尿路感染(膀胱炎),一次200mg,一日1次,疗程3~5日或一日单剂400mg;⑤复杂性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均为一日单剂400mg,疗程7~10日。
(2)静脉滴注以上感染如全身症状较重或患者不能口服者可予加替沙星静脉给药,或先静脉给药继以口服的序贯疗法。①成人常用量,每次200mg,每日2次,稀释至2mg/ml缓慢静脉滴注,疗程3~10日;②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40ml/min者,初始剂量每日400mg,维持剂量一般为每日200mg。
(1)药效学 本品对需氧革兰阳性球菌、厌氧菌及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的作用较沿用氟喹诺酮类增强。该药通过对细菌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IN两个靶位的作用阻断细菌DNA复制。本品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青霉素敏感、中介和耐药菌株)、化脓性链球菌等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以及流感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奇异变形杆菌均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肠球菌属的作用略差,对肺炎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沙雷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摩氏摩根菌等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多数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集聚肠杆菌、柠檬酸杆菌属、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较环丙沙星略差。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作用则优于环丙沙星。国内约半数大肠埃希菌对该药呈现耐药。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属、洋葱伯克霍德尔菌、艰难梭菌对本品耐药。本品对脆弱拟杆菌、痤疮丙酸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厌氧菌亦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具有高度抗微生物活性。对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亦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2)药动学 口服后吸收完全,且不受饮食因素影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96%,口服后tmax为1~2小时。在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Cmax和AUC随剂量增加而成比例增高。当加替沙星应用剂量在200~800mg内,连续14日,其药动学呈线性。每日1次口服或静脉给药,第3日时可达血药稳态浓度(Css)。口服400mg每日1次,平均血药稳态峰浓度及谷浓度分别为4.2mg/L和0.4mg/L,静脉给药者分别为4.6mg/L和0.4mg/L。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20%。本品在体内广泛分布于组织和体液中。唾液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近,唾液与血液中药物浓度之比为0.88;在肺泡巨噬细胞、肺实质中药物浓度与同期血药浓度之比分别为26.5和4.09;在窦黏膜、支气管黏膜、痰液、肺上皮细胞衬液、宫颈、阴道、前列腺液、精液等组织、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均高于同期血药浓度,比值为1.01~1.78。
本品在体内很少代谢,无肝酶诱导作用,主要以原形自尿排出,口服或静脉给药后48小时内自尿中排出给药量的70%以上,尿排出代谢物<1%,给药量的5%以原形从粪中排出。t1/2β为7~14小时。
老年(≥65岁)受试者单次服用400mg后,与年轻女性相比,老年女性Cmax增加21%,AUC增加32%,此与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退有关,不需调整剂量。
慢性肝病伴中度肝损害者(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B级)口服单剂加替沙星400mg后,其Cmax及AUC0~∞分别增高32%和23%;但中度肝损害者不需调整剂量。严重肝损害者的药动学资料尚缺乏。
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患者接受加替沙星400mg后,其表观总清除率(CL/F)降低和AUC增加。中度肾功能减退者(Ccr30~49ml/min)CL/F降低57%,重度肾功能减退者(Ccr<30ml/min)CL/F降低77%。中、重度肾功能减退者AUC分别增高2倍、4倍。因此在Ccr<40ml/min的患者,需减量应用加替沙星。
在全球临床试验接受加替沙星口服或静脉给药单剂或多剂的5000余例患者中,因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停药者占2.7%。
(1)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中,发生率≥3%者恶心(8%)、阴道炎(6%)、腹泻(4%)、头痛及头晕(均为3%);接受静脉给药者或先予静脉给药继以口服者,发生注射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发红)者占5%。
(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3%者①全身反应,如过敏反应、虚弱、背痛、胸痛、寒战、发热、面部水肿;②高血压、心悸;③腹痛、胃纳减退、呕吐、胃肠胀气、便秘、舌炎、口腔溃疡、口腔念珠菌病、胃炎等;④高血糖、四肢水肿、口渴等;⑤关节痛、下肢痛;⑥情绪激动、紧张、抑郁、失眠、嗜睡、震颤、眩晕等;⑦皮肤干燥、瘙痒、皮疹、出汗等;⑧味觉异常、视觉异常、耳鸣等;⑨排尿困难。
(3)罕见的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0.1%)焦虑、烦躁不安、幻觉、关节炎、肌痛、肌无力、肌腱炎、肌腱断裂、心动过速、Q-T间期延长、低血糖等。
(4)实验室检查异常者(<1%)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ALT、AST、碱性磷酸酶、胆红素、血淀粉酶增高,血电解质异常等。但上述异常是否与加替沙星有关并不清楚。
(1)对本品或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糖尿病患者禁用。
(3)妊娠期妇女禁用。
(1)原有或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动脉粥样硬化、癫痛患者,或存在其他诱发癫痫因素者宜避免使用本品。肾功能减退者未调整剂量而使用本品时,易发生上述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本品可能会引起眩晕和轻度头痛,从事驾驶汽车等机械作业或从事其他需要集中精神、神经系统警觉或协调活动的患者应慎用。此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症状和抽搐发生的危险性。
(2)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肌酐清除率<40ml/min)者需调整给药剂量。
(3)已有报道本品引起的血糖异常,包括症状性低血糖症和高血糖症,这些事件通常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老年患者、肾功能不全者、影响葡萄糖代谢的合并用药(特别是降血糖药)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如果应用加替沙星治疗的任何患者一旦发生低血糖或者高血糖的症状和体征,必须立刻进行适当的治疗,并立即停用加替沙星。有报道应用加替沙星治疗的患者中极少数出现严重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痉挛和精神状态改变(包括意识丧失)。少数导致死亡。
(4)加替沙星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5)哺乳期妇女使用该药期间应停止授乳。
(6)喹诺酮类药物偶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即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需立即给予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输氧等紧急处理,并停用喹诺酮类药物。
(7)据报道加替沙星应用时有发生假膜性肠炎的可能,病情可自轻度至危及生命。一旦诊断成立,应予相应处理,轻症者停药后即可恢复,中、重度患者应给予针对艰难梭菌的抗感染治疗(如甲硝唑)及其他对症处理。
(8)喹诺酮类可引起肌腱炎,如患者出现局部疼痛、炎症表现或肌腱断裂等临床症状时,应立即停用本品,并给予相应处理。
(9)在使用本品期间应避免过度日光或人工紫外线照射。如果出现晒伤样反应或发生皮肤损害,应及时就诊。
(10)本品慎用于冠心病(多伴有高血糖)患者。
(1)加替沙星与丙磺舒合用,可减少前者自肾清除。
(2)与硫酸亚铁及含铝、镁的抗酸药合用使加替沙星的吸收减少,降低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因此应在服用本品4小时前服用含锌、镁或铁的药物或膳食补充剂(如多种维生素)。
(3)本品与地高辛同时使用,部分受试者发现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故应监测服用地高辛患者的强心苷类毒性反应相关症状和体征。对表现出毒性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测定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并适当调整地高辛剂量。但不推荐事先调整两药剂量。
(4)加替沙星有使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潜在可能,因此原本已有QT间期延长的患者,未能纠正的低钾血症者、急性心肌缺血者以及正在应用Ⅰa类(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和索洛地尔)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加替沙星。加替沙星亦不宜与已知可使Q-T间期延长的药物,如西沙必利、红霉素、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合用。
(5)同时使用加替沙星和影响葡萄糖代谢的药物可增加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发生危险。
加替沙星片:(1)0.1g;(2)0.2g。
加替沙星胶囊:0.2g。
盐酸加替沙星片:(1)0.1g;(2)0.2g。
盐酸加替沙星胶囊:0.1g。
甲磺酸加替沙星片:(1)0.1g;(2)0.2g;(3)0.4g。
甲磺酸加替沙星胶囊:(1)0.1g;(2)0.2g。
加替沙星注射液:(1)2ml:0.1g;(2)2ml:0.2g;(3)5ml:0.1g;(4)5ml:0.2g;(5)10ml:0.2g;(6)10ml:0.4g;(7)20ml:0.2g。
盐酸加替沙星注射液:(1)5ml:0.1g;(2)10ml:0.2g。
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1)2ml:0.2g;(2)4ml:0.4g。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