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凌康药典 >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两性霉素B脂质体

  • 英文名

    LiposomeAmphotericinB(L-AmB,AmBisome,AMBL)

  •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①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热疑为真菌感染患者的经验性治疗;②HIV感染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③经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治疗无效或肾功能不全患者或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治疗的侵袭性曲霉、念珠菌和(或)隐球菌病;④作为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的替代治疗(但复发率高)。

  • 用法与用量

    本品需静脉滴注,每剂滴注时间为2小时。如患者耐受良好,滴注时间可缩短至1小时。如患者滴注期间感不适,滴注时间可适当延长。


      成人及儿童中性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患者的经验性治疗,推荐剂量为每日3mg/kg;侵袭性曲霉菌病、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推荐剂量为每日3~5mg/kg。治疗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第1~5日、第14日、第21日,每日3mg/kg;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内脏利什曼原虫病第1~5日、第10日、第17日、第24日、第31日、第38日,每日4mg/kg。

  • 药理学

    (1)药效学    本品有效成分两性霉素B为多烯类抗真菌药。本品可透入细胞内或细胞外敏感真菌的细胞壁。本品对曲霉属(烟曲霉、黄曲霉)、念珠菌属(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近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和皮炎芽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与两性霉素B相仿。本品在实验动物模型中对烟曲霉、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和婴儿利什曼原虫具有抗菌活性。


      (2)药动学    本品的药动学为非线性。分布容积和血液总清除率随剂量增加而上升。在每日1.0~5mg/kg的剂量范围内血药浓度上升比例小于药物剂量的增加。本品每日1~5mg/kg的首日及达到稳态时Cmax分别为7.3~57.6mg/L和12.2~83.0mg/L,AUC分别为27~269μg/(ml·h)和60~555μg/(ml·h),t1/2β分别为6.4~10.7小时和[(6.3~7.0)±2.1]小时,分布容积分别为0.16~0.44L/kg和0.10~0.16L/kg,总清除率分别为21~51ml/(h·kg)和11~22ml/(h·kg)。t1/2为7~10小时,然而给药49日后,终末t1/2为100~153小时。终末半衰期长很可能与组织中药物缓慢释放有关。给药4日后达稳态血浓度。在每日1~5mg/kg的剂量范围内,两性霉素B的血药谷浓度相对稳定,提示血中无显著的药物蓄积。本品在稳态时的清除与剂量无关。

  • 不良反应

    (1)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显示,本品寒战、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低氧血症、低钾血症和各种与肾功能相关的事件均显著低于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2)输注相关反应首日静脉滴注本品与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的输注相关反应发生率为发热(17%:44%)、寒战/畏寒(18%:54%)及呕吐(6%:8%)。用本品治疗343例与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治疗344例的对照研究显示,除血管扩张(局部发红)外,低血压、心动过速、高血压、呼吸困难、过度通气和低氧血症等反应发生率在本品均低于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3)本品与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随机对照研究显示,肾毒性发生率分别为18.7%(64/343)和33.7%(116/344),低钾血症发生率分别为6.7%(23/343)和11.6%(40/344)。


      (4)下列不良事件见于10%或以上的患者,但与应用本品的关系尚不确定①全身反应,如衰弱、背痛、血液制品输注反应、寒战、感染、疼痛、血流感染;②胸痛、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等;③腹泻、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腹痛等;④血碱性磷酸酶、ALT、AST、胆红素、BUN、血糖、血钠、血容量、血尿素氮及血肌酐值升高,水肿,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钙血症;⑤焦虑、意识混乱、肌强直、头痛、失眠等;⑥咳嗽、呼吸困难、鼻出血、低氧血症、肺功能紊乱、胸膜渗出、鼻窦炎等;⑦瘙痒、皮疹、出汗等;⑧血尿。


      (5)下列不良事件见于2%~10%的患者,但与应用本品的关系尚不确定①全身反应,如过敏反应、蜂窝织炎、面部水肿、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全身不适、颈部疼痛;②心律失常、心脏停搏、心脏扩大、出血、直立性低血压、瓣膜性心脏病、血管异常及血管扩张(面部发红)等;③食欲缺乏、便秘、口鼻发干、消化不良、吞咽困难、呃逆、大便失禁、胃肠胀气、痔疮、牙龈及口腔出血、呕血、胃肠道出血、肝细胞损害、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肠梗阻、肠黏膜炎症、直肠功能紊乱、胃炎、消化性溃疡、静脉闭塞性肝病等;④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瘀点及瘀斑、凝血酶原减少或增多、血小板减少等;⑤酸中毒,淀粉酶、胆固醇、血钾、血镁、血磷增高,低钠、低磷、低蛋白血症,乳酸脱氢酶、非蛋白氮增高及呼吸性碱中毒;⑥兴奋、昏迷、惊厥、抑郁、感觉异常、头晕、幻觉、神经质、嗜睡、思维异常及震颤;⑦咳嗽、哮喘、肺膨胀不全、咯血、打幅、过度通气、流感样综合征、肺水肿、咽炎、肺炎、呼吸功能不全及鼻窦炎;⑧脱发、皮肤干燥、单纯性疱疹、注射部位炎症、皮疹、紫癜、皮肤脱色、皮肤异常、皮肤溃疡等;⑨结膜炎、眼球干燥、眼部出血等;⑩肾功能异常、急性肾功能衰竭、无尿、中毒性肾病、尿失禁及阴道出血。

  • 禁忌

    对两性霉素B及本品中任何其他组分过敏者禁用。

  • 注意事项

    (1)如发生严重过敏反应,须立即停止滴注本品,而且以后不得继续应用本品。


      (2)初始治疗时应由专业人员密切观察。本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但用药相关不良事件仍可能发生。


      (3)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尤其是血钾)、全血细胞计数。


      (4)美国FDA妊娠期用药安全性分级为B。妊娠期妇女仅限于有明确指征时方可应用本品。


      (5)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对乳儿的风险不能排除,应用本品时宜停止授乳。


      (6)不推荐本品用于小于1个月的患儿。应用本品治疗1个月~16岁患儿深部真菌感染和利什曼原虫病,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与成人相同。


      (7)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应用本品治疗不需调整剂量,但应密切观察。


      (8)如偶有药物过量,应立即停药,并予以支持、对症处理,应特别注意监测肾功能。

  • 药物相互作用

    (1)由于本品可诱发低钾血症,因此:①除了为减轻本品的不良反应可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加重低钾血症)外,一般不推荐两者合用;如需合用,则肾上腺皮质激素宜给予最小剂量和最短疗程,并需监测血钾浓度和心脏功能。②可增强潜在的强心苷类不良反应。③可增强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与具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药物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血钾浓度。④避免与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合用。


      (2)本品与氟胞嘧啶合用可增强两者药效;但也可增强氟胞嘧啶的毒性,因本品可促使宿主细胞摄取氟胞嘧啶并影响其自肾排泄。


      (3)氨基糖苷类、抗肿瘤药、卷曲霉素、多黏菌素类、万古霉素等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以及环孢素等具有肾毒性的免疫抑制药与本品合用时将导致肾毒性增强。


      (4)骨髓抑制药、放射治疗等均可加重患者贫血,与上述药物同用时需减少本品的剂量。


      (5)同时应用使尿液碱化的药物可增加本品的排泄,并防止或减少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发生。同时应用利尿药可能增加引起低钾血症的发生风险,应监测血钾浓度。


      (6)与三氧化二砷合用,Q-T间期延长的发生风险增加。

  • 制剂与规格

    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1)10mg(10000U);(2)20mg;(3)100mg。

  • 内容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两性霉素B脂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