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左卡尼汀
Zuokaniting
Levocarnitine
本品为(3R)-3-羟基-4-(三甲基铵)丁酸内盐。按无水与无溶剂物计算,含C7H15NO3应为98.0%~102.0%。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强引湿性。
本品在水或乙醇中易溶,在丙酮或乙醚中几乎不溶;在甲酸中易溶。
比旋度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10g的溶液,依法测定(通则0621),比旋度为一29°至一32°。
用于预防与治疗左卡尼汀缺乏症状。适用于慢性肾衰长期血透患者因继发性肉碱缺乏产生的一系列并发症状,临床表现如心肌病、骨骼肌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以及低血压和透析中肌痉挛等。也用于先天性代谢异常导致的继发性卡尼汀缺乏症的短期和长期治疗。临床还可用于因精子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的男性不育等相关疾病。
(1)口服,用餐时服用。成人一日1~3g,分2~3次服用,起始剂量应为1g/d(10ml/d),根据耐受性和治疗反应缓慢提高治疗剂量。在临床和生化角度考虑患者可能获益的情况及谨慎用药的原则下,才可考虑更高的剂量。餐间或餐后服用最佳,口服溶液可单独服用,也可溶于其他饮品或液态食物中服用。服用过程中应缓慢地小口吞服以达到最大程度的耐受,且用药中应合理安排用药间隔时间(每3~4小时一次)。
(2)每次血透后推荐起始剂量是10~20mg/kg,溶于5~10ml注射用水中,2~3分钟1次静脉推注,血浆左卡尼汀波谷浓度低于正常(40~50μmol/L)立即开始治疗,在治疗第3或第4周时调整剂量(如在血透后5mg/kg)。
【儿科用法与用量】儿童起始剂量为每日50mg/kg,根据需要和耐受性缓慢加大剂量,通常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0~100mg(最大剂量一日不超过3g)。
(1)药效学 本品是哺乳动物能量代谢中必需的体内天然物质,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代谢。在缺血、缺氧时,脂酰-CoA堆积,线粒体内的长链脂酰卡尼汀也堆积,足够量的游离卡尼汀可以使堆积的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内,减少其对腺嘌呤核苷酸转位酶的抑制,使氧化磷酸化得以顺利进行。左卡尼汀是肌肉细胞尤其是心肌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脑、肾等许多组织器官亦主要靠脂肪酸氧化供能。卡尼汀还能增加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加速ATP的产生,参与某些药物的解毒作用。对于各种组织缺血缺氧,左卡尼汀通过增加能量产生而提高组织器官的供能。左卡尼汀的其他功能有:中等长链脂肪酸的氧化作用;脂肪酸过氧化物酶的氧化作用;对结合的辅酶A和游离辅酶A二者比率的缓冲作用;从酮类物质、丙酮酸、氨基酸(包括支链氨基酸)中产生能量,去除过高辅酶A的毒性,调节血中氨浓度。
(2)药动学 一次口服本品0.5g,健康受试者血浆最大浓度为48.5μmol/L。单一口服或静脉给予左卡尼汀0.5~2g,对健康受试者,其生物半衰期大约为2~15小时。左卡尼汀不与血浆蛋白或白蛋白结合。其排泄途径取决于给药途径,静脉注射12小时内从尿中回收大约70%,24小时内大约80%;口服给药,尿中回收10%。
(1)主要为一过性的恶心和呕吐,身体出现特殊气味。长期口服左卡尼汀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各种轻度胃肠道反应,包括短暂性恶心和呕吐、腹部痛性痉挛和腹泻。轻度肌无力仅见于接受卡尼汀治疗的尿毒症患者。
(2)口服或静脉注射左卡尼汀可引起癫痫发作,不论先前是否有癫痫病史,先前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可诱发癫痫或使癫痫加重。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1)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改善葡萄糖的利用,在服用本品时,可能引起低血糖现象,因此,这些患者在接受治疗中血糖应当保持在经常控制的数值以内。
(2)本品含少量乙醇,对乙醇过敏者慎用。
(3)FDA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分级为B。
(4)在胃肠外治疗前,建议先测定血浆卡尼汀水平,并建议每周和每月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血生化,生命体征,血浆卡尼汀浓度(血浆游离卡尼汀水平为35~60mmol/L)和全身状况。
(5)目前尚未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评价口服左卡尼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由于左卡尼汀的有潜在毒性的代谢产物三甲胺(TMA)和三甲胺N-氧化物(TMAO)主要通过尿液排泄,因此,肾功能严重受损或接受透析的晚期肾病患者长期口服大剂量的左卡尼汀可能会导致这些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
根据临床潜在的意义,接受丙戊酸的患者需增加左卡尼汀的用量。
左卡尼汀口服溶液:10ml:1g。
左卡尼汀注射液:5ml:1g;5ml:2g。
(1)取本品0.1g,加水4ml,振摇使溶解,加1mol/L盐酸溶液1ml,摇匀,加硫氰酸铬铵试液2滴,即生成紫红色沉淀。
(2)取本品,在50℃减压干燥5小时,依法测定,其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同法处理的对照品图谱一致(通则0402)。
酸碱度取本品1.0g,加水20ml使溶解,依法测定(通则0631),pH值应为6.5~8.5。
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取本品1.0g,加水10ml使溶解,依法检查(通则0901第一法和通则0902第一法),溶液应澄清无色;如显混浊,与1号浊度标准液比较,不得更浓。
氯化物取本品0.25g,依法检查(通则0801),与标准氯化钠溶液5.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2%)。
硫酸盐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通则0802),与标准硫酸钾溶液3.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3%)。
氰化物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通则0806第一法),应符合规定。
有关物质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供试品溶液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mg的溶液。
对照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1ml,置2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对照品溶液取杂质I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用流动相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5μg的溶液。
系统适用性溶液取左卡尼汀与杂质I对照品各适量,加水溶解,用流动相稀释制成每1ml中含左卡尼汀10mg与杂质I0.1mg的溶液。
灵敏度溶液精密量取对照溶液1ml,置1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色谱条件用氨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钾6.81g,加水1000ml,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4.7)-乙腈(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05nm;柱温为30℃;进样体积20μl。
系统适用性要求系统适用性溶液色谱图中,左卡尼汀峰与杂质I峰分离度应大于1.0。灵敏度溶液色谱图中,左卡尼汀峰的信噪比应大于10。
测定法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对照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2倍。
限度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与杂质I峰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杂质I不得过0.5%;其他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2倍(0.1%),其他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5%),小于灵敏度溶液主峰面积的色谱峰忽略不计。
残留溶剂照残留溶剂测定法(通则0861第二法)测定。
供试品溶液取本品约0.5g,精密称定,置顶空瓶中,精密加水5ml使溶解,密封。
对照品溶液取甲醇、无水乙醇与丙酮各适量,精密称定,用水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甲醇0.3mg、乙醇0.5mg与丙酮0.5mg的混合溶液,精密量取5ml,置顶空瓶中,密封。
色谱条件以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或极性相近)为固定液的毛细管柱为色谱柱;起始柱温为40℃,维持5分钟,以每分钟35℃的速率升温至160℃,保持3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检测器温度为250℃;顶空瓶平衡温度为90℃,平衡时间为30分钟。
系统适用性要求对照品溶液色谱图中,各色谱峰间的分离度均应符合要求。
测定法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分别顶空进样,记录色谱图。
限度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甲醇、乙醇与丙酮的残留量均应符合规定。
钠取本品0.1g两份,分别置50ml量瓶中,一份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一份加标准氯化钠溶液(取经105℃干燥2小时的氯化钠0.126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每1ml中含钠50μg的溶液)2.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通则0406第二法),在589.0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应符合规定(0.1%)。
钾取本品0.1g两份,分别置50ml量瓶中,一份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一份加标准氯化钾溶液(取经105℃干燥2小时的氯化钾0.191g,置10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每1ml中含钾100μg的溶液)2.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照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通则0406第二法),在766.5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应符合规定(0.2%)。
水分取本品,照水分测定法(通则0832第一法1)测定,含水分不得过1.0%。
炽灼残渣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通则0841),遗留残渣不得过0.2%。
重金属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通则0821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砷盐取本品1.0g,加水23ml与盐酸5ml,依法检查(通则0822第一法),应符合规定(0.0002%)。
取本品约0.125g,精密称定,加无水甲酸3ml和冰醋酸50ml溶解后,加结晶紫指示液2滴,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显绿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6.12mg的C7H15NO3。
促代谢药。
遮光,密封保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二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5 ISBN 978-7-5214-15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