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脂肪乳注射液(C14~24)
ZhifangruZhusheye(C14~24)
FatEmulsionInjection(C14~24)
本品系由大豆油(供注射用)经乳化、均质制成的灭菌乳状液体。含大豆油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
本品系由注射用大豆油经注射用卵磷脂乳化并加注射用甘油制成的灭菌乳状液体。其中大约60%的脂肪酸是必需脂肪酸,其粒径大小和生物特性与天然乳糜微粒相似。本品30%浓度规格中,磷脂与甘油三酯比值低于10%和20%的。在相等能量情况下,30%者供给磷脂量较少。
本品为白色乳状液体。
(1)能量补充药。本品是肠外营养的组成部分之一,为机体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用于胃肠外营养补充能量及必需脂肪酸,预防和治疗人体必需脂肪酸缺乏症,也为经口服途径不能维持和恢复正常必需脂肪酸水平的患者提供必需脂肪酸。
(2)对糖尿病患者、糖耐量差或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本品既可补充能量又可减轻血糖的升高。
(3)对肾功能损害者,供给足够的能量来降低蛋白质的分解。
(4)补充肿瘤恶病质患者的能量需求。
(5)30%脂肪乳注射液(C14~24)更适合输液量受限制和能量需求高度增加的患者。
患者在使用肠外营养期间均可使用本品,应按患者廓清脂肪的能力来调整剂量。
(1)成人静脉滴注按脂肪量计,最大推荐剂量为按体重一日3g(甘油三酯)/kg。本品提供的能量可占总能量的70%。10%和20%脂肪乳注射液(C14~24)者,开始10分钟内输注速度应为每分钟20滴,然后逐渐增加,30分钟后可以稳定在每分钟40~60滴,输注时间不能少于5小时。30%脂肪乳注射液(C14~24)250ml的输注时间不少于4小时。
(2)为预防和治疗必需脂肪酸缺乏症(EFAD)时,本品至少应占非蛋白热量的4%~8%,以供给足够量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当EFAD合并应激时,治疗EFAD所需脂肪乳注射液(C14~24)的量也应相应增加。
【儿科用法与用量】10%、20%的脂肪乳一日0.5~3g(甘油三酯)/kg,输注速度不超过每小时0.17g/kg。
早产儿及低体重新生儿,最好是24小时连续输注,开始时为每日0.5~1g/kg,以后逐渐增加到每日3g/kg。
【儿科注意事项】(1)肝功能障碍(总胆红素>10mg/100ml)和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禁用。
(2)新生儿和未成熟儿伴有高胆红素血症或可疑肺动脉高压者慎使用。
(3)新生儿长期使用本品须监测血小板数目、肝功能、凝血状况和血清甘油三酯浓度。
脂肪酸是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其氧化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在氧供给充足的情况下,脂肪酸可在体内分解成CO2及H2O并释出大量能量,以ATP形式供机体利用。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脂肪酸,尤以肝及肌肉最活跃。某些不饱和脂肪酸,机体自身不能合成,需主要从植物油中摄取,是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故称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又是前列腺素、血栓烷及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本品必需脂肪酸含量较高(约60%)。
(1)可引起体温升高、面部潮红,偶见发冷、畏寒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口渴、嗜睡及胸骨痛。偶可发生静脉炎、血管痛。
(2)比较罕见的即刻和早期不良反应高过敏反应(变态反应、皮疹、荨麻疹)、呼吸影响(如呼吸急促、困难、发绀)和循环影响(如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溶血、出血倾向、网织红细胞增多、静脉栓塞、腹痛、头痛、疲倦、阴茎异常勃起等。
(3)比较罕见的迟发不良反应长期输注本品,婴儿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及出血倾向。另外,虽然长期肠外营养时,即使不用本品也会有短暂的肝功能指标的异常,但在用本品6~8周输注后,曾观察到有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升高的情况,如果减少剂量(每2~3天给药1次)或暂时停止输注就会迅速恢复正常。
(4)其他比较罕见的迟发型不良反应脂肪浸润、肝脏肿大、中央小叶胆汁淤积性黄疸、脾肿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和出血、凝血参数的改变或下降(如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有报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褐色素沉着,也称“静脉性脂肪色素”,原因未明。
(5)比较罕见的不良反应还出现在患者脂肪廓清能力减退时。尽管输注速度正常仍可能导致脂肪超载综合征,甘油三酯浓度常高于3mmol/L。脂肪超载综合征偶尔也可发生于肾功能障碍和感染患者。脂肪超载综合征表现为:高脂血症、发热、头痛、胃痛、疲倦,但一般只要停止输注,上述症状即可消退,待检查血中三酰甘油酯水平恢复正常后方可再使用或减低剂量后再输入。
(6)严重过量并且没有同时给予糖类,可能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7)可能会出现显著的反应性血糖升高(此时应停止输入脂肪乳)。
休克和严重脂质代谢紊乱(如高脂血症)患者禁用。
(1)本品慎用于脂肪代谢功能减退的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腺炎、甲状腺功能低下(伴有高脂血症)及败血症患者。这些患者输注本品时,应密切观察血清甘油三酯浓度。
(2)对大豆蛋白、鸡蛋蛋白和蛋黄、花生或处方中任一成分过敏者慎用本品,使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
(3)新生儿和未成熟儿伴有高胆红素血症或可疑肺动脉高压者应谨慎使用本品。
(4)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长期使用本品必须监测血小板计数、肝功能、凝血状况和血清甘油三酯浓度。
(5)采血时,如本品还没有从血流中完全清除,则将干扰其他实验室检测项目(如胆红素、乳酸脱氢酶、氧饱和度、血红蛋白等)。绝大多数患者从血液中清除本品的时间为输注后5~6小时。
(6)连续使用本品1周以上的患者,应做脂肪廓清试验以检查患者的脂肪廓清能力。血脂应在2次(天)输液之间清除。具体操作如下:输注前采血样,离心,如血浆呈乳状,则原定的输注计划应延期实施(此法不适用于高脂血症的患者)。当发现患者脂肪廓清能力降低时,最好再查血清甘油三酯。对于婴儿和儿童,监测脂肪廓清能力的最可靠的办法是定期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7)当以超过最大推荐输注速率输注时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出汗。太快或过量输入脂肪乳剂会引起液体和(或)脂肪负荷过重,导致血浆中电解质浓度稀释、高血糖、血渗透压升高、体内水潴留、肺水肿、肺弥散功能受损。如出现过速、过量使用症状时,则减慢输注速率或停止输注。极少数严重患者可能需要血液透析,血液过滤。
(8)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如异常高或低的血清电解质水平)的患者在使用本品前须对有关指标予以纠正。
(9)妊娠期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已有报道表明,妊娠期妇女使用10%和20%脂肪乳剂(英脱利匹特)是安全和成功的。不过在妊娠头3个月可能不宜用药,除非用药的好处大于给胎儿带来的危害。理论上30%与10%和20%脂肪乳剂(英脱利匹特)一样,也能用于妊娠期妇女,但尚缺乏动物生殖研究的证据。
(10)儿童用药因缺乏30%脂肪乳注射液(C14~24)用于婴儿和儿童的经验,所以30%脂肪乳注射液(C14~24)暂不推荐给婴儿和儿童使用。
(11)本品开瓶后一次未使用完的药液应予丢弃,不得再次使用。
(12)如瓶内液体出现油、水分离,则不能应用。
(13)本品在加入其他成分后不能继续贮存。
(14)25℃以下室温贮藏,不得冰冻。
只有在相容性得到证实的前提下,且所有的添加操作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其他治疗药物或营养药物方可加入到本品中。从用药的安全性出发,从微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添加药物后的混合液应立即使用。若不能立即使用,则正常情况下在2~8℃下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输注本品可能引起出血时间延长,抑制血小板聚集,因而对于需要抗凝的患者应慎用,或者减少抗凝药的用量。使用抗凝药的患者还应检测出血时间。
脂肪乳注射液:(1)100ml:10g(大豆油):1.2g(卵磷脂);(2)250ml:25g(大豆油):3g(卵磷脂);(3)500ml:50g(大豆油):6g(卵磷脂);(4)100ml:20g(大豆油):1.2g(卵磷脂);(5)250ml+50g(大豆油):3g(卵磷脂);(6)500ml:100g(大豆油):6g(卵磷脂);(7)100ml:30g(大豆油):1.2g(卵磷脂);(8)250ml:75g(大豆油):3g(卵磷脂);(9)250ml[长链脂肪乳注射液(OO)]:50g(橄榄油):3g(卵磷脂);(10)500ml[长链脂肪乳注射液(OO)]:100g(橄榄油):6g(卵磷脂)。
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pH值应为6.0~8.5(处方1~4)或6.5~9.0(处方5)(通则0631)。
乳粒 取本品,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通则0982第三法),依法检查(采用基于米氏散射理论的激光散射粒度分布仪,如Mastersizer2000:建议参数为吸收率0、0.001或0.01,折射率1.47~1.52,遮光度5%~10%;或其他适宜的仪器),或照动态光散射法检查(附件1),体积平均粒径或光强平均粒径不得过0.5μm;另取本品,照基于单粒子光学传感技术的光阻法测定(附件2),大于5μm的乳粒加权总体积不得过油相体积的0.05%。
游离脂肪酸用内容量移液管 精密量取本品15ml,加乙醇60ml、水30ml与0.05mol/L盐酸溶液1ml,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硬脂酸28.5mg,置100ml量瓶中,加无水乙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5ml,加乙醇45ml、水30ml与0.05mol/L盐酸溶液1ml,摇匀,作为空白溶液。照电位滴定法(通则0701),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5mol/L)滴定。按下式计算,每1g大豆油中含游离脂肪酸不得过0.07mmol。
游离脂肪酸=[C×(V-V0)+0.015]/(15×L)
式中C为氢氧化钠滴定液(0.05mol/L)的浓度,mol/L;
V为供试品溶液在第二等当点与第一等当点时消耗氢氧化钠滴定液(0.05mol/L)体积的差值,ml;
V0为空白溶液在第二等当点与第一等当点时消耗
氢氧化钠滴定液(0.05mol/L)体积的差值,ml;
L为大豆油的标示量,g/ml。
过氧化值用内容量移液管精密量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大豆油1g),冻干或60℃水浴减压蒸馏至除尽水分,加冰醋酸-三氯甲烷(3:2)30ml(两种试剂临用前通入氮气或二氧化碳除去溶解氧)使残渣溶解。精密加饱和碘化钾溶液0.5ml,立即密塞,准确计时,振摇1分钟,加新沸过的冷水30ml与淀粉指示液5ml,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滴定至上层水相紫蓝色消失,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按下式计算,本品的过氧化值不得过6.0。
过氧化值=(V1-V0)×C×1000/(V×L)
式中V1为供试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的体积,ml;
V0为空白试验消耗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的体积,ml;
C为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01mol/L)的浓度,mol/L;
V为供试品的取样量,ml;
L为大豆油的标示量,g/ml。
甲氧基苯胺值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
供试品溶液用内容量移液管 精密量取本品10ml,置250ml圆底烧瓶中,冻干除去水分(或加无水乙醇20ml,于60℃水浴减压蒸馏除去水分。自“加无水乙醇20ml”起,依法重复操作三次除尽水分)。取残渣,加异丙醇-异辛烷(2:8)适量使溶解并定量转移至25ml量瓶中,用上述溶剂稀释至刻度,摇匀,取12ml置离心管,加无水硫酸钠2.0g,振摇1分钟,离心(每分钟4000转)10分钟,取上清液。
测定法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5ml,置具塞试管中,精密加冰醋酸1ml,密塞,摇匀,以异丙醇-异辛烷(2:8)为空白,在350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0);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异丙醇-异辛烷(2:8)各5ml,分别置甲、乙两支具塞试管中,各精密加0.25%4-甲氧基苯胺的冰醋酸溶液(临用新制)1ml,密塞,摇匀,立即准确计时,于23℃±3℃避光放置约8分钟,在350nm的波长处分别读取10分钟时的吸光度A1、A2。按下式计算。
甲氧基苯胺值=25×1.2×(A1-A2-A0)/(V×L)
式中A1为供试品溶液反应后的吸光度;
A2为空白溶液反应后的吸光度;
A0为供试品溶液未反应的吸光度;
V为供试品的取样量,ml;
L为大豆油的标示量,g/ml;
1.2为加入4-甲氧基苯胺的冰醋酸溶液后的溶液稀释因子。
限度不得过5.0。
脂肪酸组成照气相色谱法(通则0521)测定。
供试品溶液 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大豆油0.2g),置具塞试管中,加乙醚10ml,摇匀,加无水硫酸钠5g,摇匀,静置分层,取乙醚层溶液5ml,加至硅胶柱内(硅胶孔径6nm,110℃活化1小时,装填高度为1.5cm,直径为1.5cm,使用前用少量乙醚润湿),以每分钟5~10滴的流速通过柱,收集流出液,挥干,加正庚烷5ml使残留物溶解,取1ml,加二甲基碳酸酯与0.5mol/L甲醇钠溶液各1ml,充分混合1分钟,加水7ml,摇匀,取上清液。
对照品溶液 取己酸甲酯、辛酸甲酯、癸酸甲酯、月桂酸甲酯、十四烷酸甲酯、棕榈酸甲酯、棕榈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亚麻酸甲酯、花生酸甲酯、二十碳烯酸甲酯与山嵛酸甲酯对照品各适量,精密称定,加正庚烷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上述对照品各0.1mg的混合溶液。
色谱条件用键合聚乙二醇为固定液的毛细管柱(0.25mm×30m,0.25μm)为色谱柱;起始温度为180℃,维持8分钟,以每分钟10℃的速率升温至225℃,维持15分钟;检测器温度为280℃;进样口温度为250℃;载气流速为每分钟1ml;进样体积1μl。
系统适用性 要求对照品溶液色谱图中,各色谱峰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测定法 取供试品溶液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面积归一化法以峰面积计算。
限度碳链长度小于14的饱和脂肪酸不大于0.1%,十四烷酸不大于0.2%,棕榈酸应为9.0%~13.0%,棕榈油酸不大于0.3%,硬脂酸应为2.5%~5.0%,油酸应为17.0%~30.0%,亚油酸应为48.0%~58.0%,亚麻酸应为5.0%~11.0%,花生酸不大于1.0%,二十碳烯酸不大于1.0%,山嵛酸不大于1.0%。
溶血磷脂酰胆碱与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供试品溶液用内容量移液管精密量取本品1ml,置10ml量瓶中,用正己烷-异丙醇(1:2)稀释至刻度,摇匀。
对照品溶液(1)~(5)取溶血磷脂酰胆碱与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对照品各适量,精密称定,加正己烷-异丙醇(1:2)溶解并分别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溶血磷脂酰胆碱40μg、80μg、120μg、200μg、400μg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12.5μg、25μg、37.5μg、62.5μg、125μg的溶液。
系统适用性溶液 取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对照品适量,加三氯甲烷-甲醇(2:1)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mg的溶液,取0.2ml与供试品溶液1ml,混匀。
色谱条件 用硅胶为填充剂(AlltimaSilica4.6mm×250mm,5μm或效能相当的色谱柱);以甲醇-水-冰醋酸-三乙胺(85:15:0.5:0.05)为流动相A,正己烷-异丙醇-流动相A(20:48:32)为流动相B;流速为每分钟1.0ml;按下表进行梯度洗脱;检测器为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参考条件:雾化气为氮气或压缩空气,雾化气流速为每分钟1.5L,漂移管温度为75℃);柱温为40℃;进样体积20μl。必要时适当调整浓度及进样体积,使检测灵敏度满足定量测定的要求。
系统适用性要求系统适用性溶液色谱图中,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峰与相邻峰间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测定法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1)~(5),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以对照品溶液浓度的对数值与对应峰面积的对数值计算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应不小于0.99。另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由回归方程计算供试品中溶血磷脂酰胆碱与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的含量。
限度每1ml中含溶血磷脂酰胆碱不得过2.0mg,溶血磷脂酰乙醇胺不得过0.5mg。
磷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
供试品溶液 用内容量移液管精密量取本品2ml,置坩埚中,加氧化锌2g,缓缓炽灼至烟雾消失,将坩埚置600℃炽灼1小时,取出,放冷,加盐酸溶液(1→2)10ml,缓缓加热至沸,煮沸5分钟使内容物溶解,用水定量转移至10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空白溶液 取所用试剂,制备方法同供试品溶液。
对照品溶液 取磷酸二氢钾对照品约0.135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测定法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ml、1ml、2ml、3ml与5ml,分别置25ml量瓶中,依次分别加水10ml、钼酸铵硫酸溶液(取钼酸铵5g,加0.5mol/L硫酸溶液100ml使溶解)1ml、对苯二酚硫酸溶液(取对苯二酚0.5g,加0.025mol/L硫酸溶液100ml使溶解,临用新制)1ml与50%醋酸钠溶液3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5分钟,以第一瓶为空白,在720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以测得的吸光度与其对应的浓度计算线性回归方程。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空白溶液各10ml,分别置25ml量瓶中,同法操作,在720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将两者吸光度的差值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并将结果乘以0.2276。
限度每1ml中含磷(P)应为0.20~0.26mg(处方1)或0.40~0.52mg(处方2~5)。
甘油 用内容量移液管精密量取本品2ml,加1.3%高碘酸钠溶液50ml,搅拌1分钟,加1,2-丙二醇3ml,搅拌30秒,照电位滴定法(通则0701),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9.21mg的C3H8O3。本品每1ml中含甘油应为15.0~18.4mg(处方5)或19.8~24.2mg(处方2、3)或22.5~27.5mg(处方1、4)。
渗透压摩尔浓度取本品,依法检查(通则0632),渗透压摩尔浓度应为280~370mOsmol/kg。
细菌内毒素取本品,用0.1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6.5~7.5,依法检查(通则1143),每1ml中含内毒素的量应小于0.5EU。
其他除不溶性微粒外,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通则0102)。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溶剂正己烷-异丙醇(1:1)。
供试品溶液 用内容量移液管精密量取本品适量(约相当于大豆油0.5~0.6g),置50ml量瓶中,用溶剂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50ml量瓶中,加溶剂5ml,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对照品贮备液 取大豆油对照品约0.19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用溶剂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液在-20℃下保存,可使用2个月)。
系列对照品溶液 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液2.0ml、2.5ml、3.0m1、3.5ml与4.0ml,分别置25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系统适用性溶液 取大豆油和油酸各10mg,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色谱条件 用硅胶为填充剂;以正己烷-异丙醇-冰醋酸(98.9:1:0.1)为流动相;检测器为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参考条件:雾化气为氮气或压缩空气,雾化气流速为每分钟2.5L或压力为240kPa,漂移管温度为60~70℃);进样体积10μl。必要时适当调整浓度及进样体积,使检测灵敏度满足定量测定的要求。
系统适用性 要求系统适用性溶液色谱图中,大豆油峰与油酸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0。
测定法 精密量取系列对照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以系列对照品溶液浓度的对数值与对应峰面积的对数值计算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应不小于0.99。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由回归方程计算大豆油含量。
肠外营养药。
25℃以下保存,不得冷冻。
附件1
动态光散射法
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也称光子相关光谱(Photon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PCS)。动态光散射技术是基于对散射光强度快速而短暂的波动进行分析,这种波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粒子(包括脂肪乳粒)由于随机布朗运动或扩散引起的。采用合适的检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在给定的角度(如90°)测定快速波动的散射光强度。由散射光强度数据计算得自相关函数,通过适当的解卷积算法,转换得到强度加权扩散系数的近似分布。再通过Stokes-Einstein方程和经典(米氏)光散射理论计算小粒径乳粒的分布。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具备(或不具备)样品自动稀释功能的合适的动态光散射仪,一般散射角设置为90°。取100、250和400nm的标准粒子(聚苯乙烯标准粒子或其他合适的微球体),每种粒子测定3次,平均粒径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10%,光强平均粒径和标准偏差应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
2.测定方法
在预先经0.2μm孔径过滤器过滤并经超声脱气的水中,加入适量样品。缓慢搅拌得到均匀的轻微浑浊的混悬液。将仪器散射角度设置为90°进行测定。只要卡方χ2)拟合优度参数保持可接受的低值(视每台仪器的规格而定),样品的测试结果就是可接受的。
如果仪器中配有自动稀释系统,可直接将初始高浓度的样品注入仪器中,由仪器自动稀释至适合的浓度进行检测。需确保浓度不过高,否则会因为多重散射和液滴间相互作用产生假象。如果仪器不具备自动稀释功能,则需手动稀释(第一次至少稀释10倍),然后装入一个插入式的样品池中。依据仪器规格及技术参数制定最佳的稀释方案,使待测样品池中的浓度能产生合适的散射强度以适于测定。
附件2
光阻法测定乳状注射液中大于5μm的乳粒
乳状注射液中5μm以上大乳粒的比例,可采用基于光阻(光消减)原理的单粒子光学传感技术进行测定。单个粒子通过狭窄的光感区时阻挡了一部分入射光,引起到达检测器的入射光强度瞬间降低,强度信号的衰减幅度理论上与粒子横截面(假设横截面积小于光感区的宽度),即粒子直径的平方成比例。用系列标准粒子建立粒径与强度信号大小的校正曲线。仪器测得样品中乳粒通过光感区产生的信号,根据校正曲线计算出乳粒的粒径及加权体积。使用单粒子光学传感技术传感器时,需知道重合限与最佳流速。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将仪器的阈值设为1.8μm,上限为50μm。分别测定5μm、10μm两种规格的标准粒子,每一种标准粒子检测三次,所测得的标准粒子的平均数均粒径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10%,与其标示值的偏差应小于10%。此外,所测得的每毫升标准粒子的数目应在标准粒子标示浓度的±10%以内。
2.测定法
如果仪器配有自动稀释系统,直接用注射器或聚四氟乙烯管线将高浓度的样品注入仪器中,由仪器自动稀释至适合的浓度再进行检测;如果仪器不具备自动稀释功能,则需手动稀释(第一次至少稀释10倍),在预先经0.2μm孔径过滤器过滤并经超声脱气的水中加入适量乳状注射液,缓慢搅拌得到轻微浑浊的均匀混悬液。无论哪种稀释方式,最终粒子浓度均应低于传感器的重合限。将检测器的阈值设为1.8μm,上限为50μm,测定样品,每个样品测定3次。按下式计算大于5μm的乳粒加权总体积占油相体积的百分比。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二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5 ISBN 978-7-5214-15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