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盐酸哌替啶注射液
Yansuan Paitiding Zhusheye
Pethidine HydrochlorideInjection
本品为盐酸哌替啶的灭菌水溶液。含盐酸哌替啶(C15H21NO2·HCl)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
本品为无色的澄明液体。
适用于急性痛,麻醉前用药,或局麻与静吸复合麻醉辅助用药。
(1)麻醉前给药肌内注射,术前30~60分钟按体重1.0mg/kg
(2)麻醉维持静脉滴注,按1.2~2.0mg/kg计算总用量,配成稀释液,成人一般每分钟静脉滴注1mg,小儿滴速相应减慢。
(3)手术后镇痛患者自控镇痛:静脉注射/硬膜外单次5~30mg。连续滴注每小时为5~10mg,锁定时间5~15分钟。
【儿科用法与用量】口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一次0.5~1mg/kg。
【儿科注意事项】婴儿忌用,因可成瘾。
(1)药效学 哌替啶是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药。镇痛效能是吗啡的1/10。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有轻度抗迷走神经作用与解痉作用,有导致兴奋和惊厥的危险。成瘾性较吗啡小。
(2)药动学 口服,生物利用度(F)仅为注射用药的1/2。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0%。能迅速分布至各器官和肌肉组织,可通过血-脑屏障,也可通过胎盘。主要在肝代谢,活性代谢物可产生兴奋作用,少量以原形从尿排出。t1/2为2~4小时。
(1)室上性心动过速、颅脑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肺功能不全。
(2)美国FDA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分级为口服给药、肠道外给药C;如在临近分娩时长期、大量使用D。
(1)有轻微的阿托品样作用,给药后可致心搏增快,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勿用。
(2)肌内注射后便秘和尿潴留发生率比吗啡低,程度也较轻。静脉注射后可出现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尤其当与吩噻嗪类药(如氯丙嗪等)以及中枢性抑制药并用时。
(3)口服吸收快,大部分暂时与血浆蛋白结合,血药浓度可出现两个峰值,经肝代谢一部分转化成哌替啶酸或去甲哌替啶,后者容易随尿排出,当尿呈酸性时更快。肝功能不全时,清除半衰期可自正常的3~4小时增至7小时以上。
(4)血内本药及其代谢产物浓度过高时,血液透析能促使排除解毒。
(5)能通过胎盘屏障及分泌入乳汁,产妇分娩镇痛时以及哺乳期间用量酌减。
(6)不可把药液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可产生局麻或神经阻滞。
(7)务必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停用,作用消失后才给药,否则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多汗、肌肉僵直、血压先升后剧降、呼吸抑制、发绀、昏迷、惊厥、高热,终致虚脱而死亡。
(8)主要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具有较强的中枢刺激作用,而止痛作用较弱,半衰期较长,故本药不主张用于慢性疼痛或癌痛的治疗。
(9)本品有成瘾性,
(10)应用于胆、肾绞痛时须和阿托品合用。
(11)大剂量哌替啶可产生中枢兴奋和惊厥。
(1)注射液不得接触氨茶碱、巴比妥类药钠盐、肝素钠、碘化物、碳酸氢钠、苯妥英钠、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甲氧西林,否则可致浑浊。
(2)能促使双香豆素、茚满二酮等抗凝药增效,后者用量应按凝血酶原时间而酌减。
盐酸哌替啶注射液:(1)1ml:50mg;(2)2ml:100mg。
(1)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2)本品显氯化物鉴别(1)的反应(通则0301)。
pH值应为4.0~6.0(通则0631)。
有关物质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供试品溶液 取本品适量,用流动相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盐酸哌替啶1mg的溶液。
对照溶液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1ml,置1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
色谱条件、系统适用性要求与测定法见盐酸哌替啶有关物质项下。
限度 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5倍(0.5%),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1.0%)。
细菌内毒素 取本品,依法检查(通则1143),每1mg盐酸哌替啶中含内毒素的量应小于0.20EU。
其他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通则0102)。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本品适量,用流动相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盐酸哌替啶0.1mg的溶液。
对照品溶液 取盐酸哌替啶对照品,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含0.1mg的溶液。
色谱条件见有关物质项下。进样体积20μl。
系统适用性要求见有关物质项下。
测定法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
镇痛药。
密闭保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二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5 ISBN 978-7-5214-15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