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锝[99mTc]硫胶体
Technetium [99mTc]Sulfur Colloid(99mTc-SC)
(1)消化道出血显像 对出血部位定性和定位诊断。
(2)食管通过显像 诊断贲门失弛缓症;原发性、继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药物和手术等疗效观察。
(3)胃食管反流显像 诊断有无胃食管反流及反流的程度,尤其适合儿童的非创伤性检查。
(4)胃排空试验 评价胃正常生理功能;探讨胃排空障碍原因;促胃肠动力药物及手术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5)骨髓显像 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观察白血病患者骨髓的分布和活性、化疗后骨髓缓解过程和外周骨髓有无残余病灶。
(6)脾显像 确定脾脏的位置与大小;异位脾脏或副脾的定位;脾脏功能及损伤程度判断;脾内的占位病变的诊断。
(7)淋巴显像 用于肢体水肿鉴别,肿瘤部位前哨淋巴结的定位,以及其他淋巴系统受累程度和范围监测等。
(1)消化道出血显像 静脉注射99mTc-SC370 MBq(10mCi),血流灌注影像每秒1帧持续1分钟,然后以每1~2分钟/帧的速度连续采集500~750K计数的腹部和盆腔影像,持续20~30分钟。在必要时增加斜位、侧位和后位影像,以确定出血部位。如果未发现出血部位,拍摄1000K计数的斜位影像以避免肝脏和脾脏的干扰;如果仍然没有阳性发现,15分钟后重复下腹部影像,以进一步排除肝、脾的影响。
(2)食管通过显像99mTc-SC18.5~37 MBq(0.5~1mCi),加入到15ml溶液中。患者将显像剂含入口中,嘱咐患者作一次性“弹丸”吞咽,同时启动SPECT,0.8秒/帧,共240帧。每30秒干吞咽一次。用ROI技术获得时间放射性曲线和连续的动态影像,计算食管通过率和通过时间。
食管通过率(%)=(食管最大计数-T时食管计数)/食管最大计数×100%
(3)胃食管反流显像 在300ml酸性饮料中加人99mTc-SC37~74 MBq(1~2 mCi)制备成酸性显像剂,3分钟内饮完,再服15~30ml清水去除食道残留放射性。如食管不出现放射性,可用腹带加压,观察食管内有无放射性出现。以2秒/帧的速度动态显像至1小时。用ROI技术勾出不同压力时胃贲门处的轮廓,获得时间-放射性曲线,并计算胃食管反流指数(gastro esophageal retentionindex,GERI)。婴幼儿剂量3.7~37 MBq(0.1~1.0mCi)。
GERI(%)=(En-EB)/G0×100%
式中,G0为压力0时胃内放射性计数;En为不同压力时食管内放射性计数;EB为不同压力时食管周围本底计数。
(4)胃排空试验 各实验室用99mTc-SC37~74 MBq(1~2mCi)建立标准试验餐。患者5分钟内全部吃完固体或液体试验餐,并以1帧/分钟的速度采集1~2小时,用ROI技术计算胃内放射性排出50%所需的时间。
(5)骨髓显像 静脉注射99mTc-SC555~740 MBq(15~20mCi)。20分钟~2小时后,患者取仰卧位,大视野γ照相机或SPECT仪配置低能通用型或低能高分辨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Zoom1.0。全身前位和后位显像,矩阵256×1024,局部显像矩阵256×256或128×128。
(6)脾显像 静脉注射99mTc-SC74~185 MBq(2~5mCi)。注射后约15~20分钟开始行脾显像。患者取仰卧位,一般采用多体位局部静态平面显像,如前位、后位和左侧位,必要时加做左前斜位和左后斜位。局部断层显像:能峰140keV,窗宽20%,矩阵128×128,Zoom为1,可用椭圆形或圆形轨迹360°采集,步进5.6°~6.0°,20~30秒/帧,共采集60~64帧图像。所获数据经图像重建处理后得到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影像。脾动脉灌注显像:“弹丸”式静脉注射,即刻以1秒/帧的速度连续采集60秒。
(7)淋巴显像 用量37~74MBq(1~2mCi),方法参阅“锝[99mTc]右旋糖酐”。最佳显像时间:①盆腔、颈部、特殊部位分别在注射后30、60、120分钟显像;②腹膜后、腋窝、胸廓内部位在注射后120、180分钟显像。
(8)前哨淋巴结的定位 ①方案1(不与活性兰联合方法):术前24小时左右,将mTc-硫胶体18.5~37 MBq(0.5~1mCi,体积4~6ml,粒径200 nm左右)分4~6点于癌周皮下注射,2~18小时后进行SPECT显像,并在皮肤上作体外标记。22小时左右进行手术,术中用γ探测器探测腋窝等区域的放射性,以放射性计数最高部位淋巴结为前哨淋巴结。②方案2(与活性兰联合方法):术前2小时同方案1注射99mTc-硫胶体,手术准备时癌周皮下注射活性兰(1%)5ml,术中进行活性兰检查和区域放射性探测,根据显示淋巴引流路径和放射性计数找出前哨淋巴结。
(1)静脉注射的99mTc-SC后,被肝脏、脾脏和骨髓中的单核吞噬细胞吞噬并迅速清除。99mTc-SC在血清中的t1/2约为3分钟。注射后15分钟,绝大部分的放射性胶体已从血液中清除。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时,放射性胶体通过出血部位进入肠道并随肠内容物移行,形成异常的放射性浓聚影。在这过程中,由于血本底被快速清除,因此在出血点可以得到很高的靶/本底比值,从而清晰显示出血部位。
99mTc-SC颗粒直径300~1000 nm,胶体颗粒越大,肝脏摄取越多;胶体颗粒越小,脾脏和骨髓摄取越多。该类显像剂可使肝(80%~90%)、脾(5%~10%)和骨髓(5%)同时显影。骨髓单核细胞的吞噬活性在骨髓中与红细胞生成相一致,故可间接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利用显像剂在三个组织器官中的不同浓度分布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各自的功能和结构状态,以及腹部肿物与肝、脾的关系。
(2)99mTc-SC不被食管和胃黏膜吸收,将其与水溶液、酸性饮料、固体或液体食物混合制成显像剂试验餐,动态连续采集显像剂从吞咽由食管到胃的一系列过程的影像,可分别进行食管通过显像、胃食管反流显像和胃排空试验。用计算机ROI技术计算出全食管通过时间及各段(上、中、下)通过时间和5分钟内食管通过率,以此评价食管运动功能;计算胃内放射性食物排出一半的所需要的时间,用以判断胃动力功能有无障碍;显像剂进入胃部后,在上腹部加压,同时对食管下段和胃进行动态连续显像,根据食管下段是否出现放射性及放射性与压力的关系,判断有无胃食管反流及反流的程度。如果贲门上方出现异常放射性,为胃食管反流的典型表现。
(3)99mTc-SC注入机体皮下组织间隙,其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基底膜而主要经过毛细淋巴管吸收转运,随淋巴液向心引流至淋巴结与淋巴管,一部分被淋巴窦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滞留在淋巴结,另一部分随淋巴液归入体循环,被肝脾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清除。淋巴显像可以显示各级淋巴(链)的分布、形态及淋巴液流动的功能状态。
人体内各有关组织的辐射吸收剂量见表22-17。
表22-17 人体内有关组织的辐射吸收剂量 | ||
组织 | mGy/MBq | rad/mC |
肾上腺 | 0.002 | 0.0074 |
脑 | 0.00015 | 0.00056 |
乳内注射 | 0.80 | 2.96 |
胆囊壁 | 0.0015 | 0.0056 |
肾上腺 | 0.0019 | 0.007 |
上段大肠壁 | 0.00054 | 0.002 |
下段大肠壁 | 0.00018 | 0.00067 |
小肠壁 | 0.00037 | 0.0014 |
胃壁 | 0.0026 | 0.0096 |
心壁 | 0.011 | 0.041 |
肾 | 0.00083 | 0.0031 |
肝 | 0.0028 | 0.01 |
肺 | 0.0079 | 0.029 |
肌肉 | 0.0017 | 0.0063 |
膀胱壁 | 0.00015 | 0.00056 |
甲状腺 | 0.0013 | 0.0048 |
卵巢 | 0.00018 | 0.00067 |
胰腺 | 0.0024 | 0.0089 |
红骨髓 | 0.0019 | 0.007 |
脾 | 0.0017 | 0.0063 |
子宫 | 0.00019 | 0.0007 |
全身 | 0.0041 | 0.015 |
有效当量剂量 | 0.025mSv/MBq | 0.093 |
无明确不良反应。
妊娠期妇女禁用。
(1)静脉注射时患者应采取仰卧位,注射速度要缓慢。
(2)99mTc-SC作消化道出血显像,只有在注射当时伴有活动性出血时才能被探测到。此外,该方法往往难以判断横结肠脾曲的出血。
(3)胃食管反流显像成人和婴幼儿的检查方法不完全相同,婴幼儿不用加腹带和增加腹压,因为这是非生理性的,婴幼儿不能忍受,同时也并不能增加检测率。
(4)试餐的组成是影响胃排空率的首要因素。试餐种类不同,体积不同,所得结果也各不相同。只有尽可能的遵循各实验室制定的常规方法,其数据才与正常值具有可比性。
(5)淋巴显像注意事项参阅“锝[99mTc]右旋糖酐”。
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均能影响胃食管反流的显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