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凌康医典 >  胸痹

胸痹

来源:全科临床诊疗常规/吴浩,吴永浩,屠志涛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8
  • 基本信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本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临床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
    别名
    冠心病心绞痛
    常见症状
    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多发群体
    主要病因
  • 定义和分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的冠状动脉梗阻或狭窄。本病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临床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

  •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内侧至小指与无名指,可有濒死感,伴有汗出,时作时止,疼痛多在3~5分钟消失,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可缓解。

      

      常用的心肌缺血的辅助检查有静息心电图及连续心电图监测(Holter);负荷运动试验(包括药物负荷试验、负荷超声心动图、负荷核素心肌显像)。

      

      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方面的辅助检查有多层螺旋CT、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


    (二)病证诊断    凡是以发作性胸部疼痛或不适为主要表现,伴有憋气、气短、心慌,发作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有关,都可以诊断为胸痹。符合典型心绞痛发作者可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本病可分为心气虚损证、心阴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痰浊闭塞证、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气滞血瘀证进行辨证治疗。

      

      (三)类证鉴别    胃脘痛:当胸痹胸痛部位在胃脘心下时易与胃脘痛混淆,临床需详加辨识。胸痹与胃脘痛的发作规律有明显的不同,前者与体力活动、情绪、进食有关,一般在当时发病,而眉脘痛也可与进食有关,但多不在进食时发作,与食物种类及进食量多少有关;其次胃脘痛与胸痹均可能伴有恶心,但胸痹一般不伴有嗳气反酸症状,而胃脘痛多伴有。通过急救药物试用如速效救心复方丹参滴丸等的疗效亦可协助鉴别。

  • 调摄

    1.劳逸有度、注意调摄精神。

      

      2.饮食清淡,忌食肥甘厚味。

      

      3.轻中度运动,作息规律。

  • 治疗

    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基本治则。发作期以祛瘀止痛,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绞痛为要。选用速效救心丸,每次含服5~10丸;或麝香保心丸,每次含服2粒或吞服。缓解期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活血通脉为基本治法。

      

      (一)辨证论治

      

      1.心气虚损证

      

      [辨证要点]隐痛阵作,气短乏力,神疲自汗,面色少华,纳差脘胀。苔薄白质淡,脉沉细或代、促。

      

      [治法]补益心气。

      

      [方药]归脾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保元汤(《博爱心鉴》)加减。

      

      黄芪、党参、山药、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

      

      [加减]唇舌紫暗者,加丹参、当归;心阴不足,口渴咽干,心烦失眠者,加炒酸枣仁、麦冬、玉竹、黄精;心火上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者,加黄连、焦栀子、菊花。

      

      [常用中成药]愈心痛胶囊。

      

      2.心阴不足证

      

      [辨证要点]胸闷隐痛,口干梦多,眩晕耳鸣,惊惕不宁,多梦寐差。苔净或少苔或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或代、促。

      

      [治法]滋养心阴。

      

      [方药]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加减。

      

      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玄参、天冬、丹参、当归、茯苓、柏子仁、炒酸枣仁、远志。[加减]兼肾阴虚,腰膝酸软者,加熟地黄、桑椹子、女贞子;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者,加珍珠母、磁石、生石决明;胸闷刺痛,痛有之定处者,加五灵脂。

      

      [常用中成药]天王补心丸(丸、片、液、浓缩丸)。

      

      3.气阴两虚证

      

      [辨证要点]隐痛阵作,气短乏力,五心烦热,汗多口干。舌红少苔或舌淡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减。

      

      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黄芪、丹参、玉竹。

      

      [加减]汗多者,加小麦,百合;便秘者,加柏子仁,枳壳;伴有心悸者,加茯神,丹参,远志。

      

      [常用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软胶囊)。

      

      4.心阳不振证


    [辨证要点]闷痛时作,畏寒肢冷,面白无华,肢体肿胀,汗出少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或沉迟或结、代。


    [治法]温阳宣痹。

      

      [方药]栝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方论》)合右归饮(《景岳全书》)加减,瓜蒌、薤白、白酒、熟地黄、制附子、肉桂、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鹿角胶、构杞子、当归、杜仲。

      

      5.痰浊闭塞证

      

      [辨证要点]胸闷痛,心下痞满,时缓时急,口黏乏味,纳呆脘胀,头重呕恶,肢体倦怠。舌苔腻,或黄或白滑,脉滑或数。

      

      [治法]化痰宣痹。

      

      [方药]栝萎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方论》)合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


    瓜蒌、薤白、法半夏、枳实、炒白术、陈皮、大枣、生姜。

      

      [加减]若痰蕴化热,咳痰黏稠,色黄,大便干,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连、天竺黄、竹茹若因痰阻气机,气滞血瘀,胸部刺痛,舌紫暗者,加郁金、川芎、丹参;若痰扰清窍,眩晕,肢体麻木者,加天麻、竹茹。

      

      [常用中成药]丹萎片。

      

      6.心血瘀阻证

      

      [辨证要点]胸部刺痛,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多在午后、夜间发作或加重,面晦唇青,怔忡不宁,爪甲发青。舌质紫暗,或见紫斑,或舌下脉络紫胀,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医垒元戎》)合(或)丹参饮(《时方歌括))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熟地、赤芍、川芎、丹参、檀香、砂仁。

      

      [加减]兼气滞胁胀,喜叹息者,加香附、延胡索;兼气虚,动则痛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若瘀血甚,胸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降香、丹参。

      

      [常用中成药]精制冠心片、复方龙血竭胶囊、地奥心血康软胶囊、冠心舒通胶囊。

      

      7.寒凝心脉证

      

      [辨证要点]心胸疼痛,遇寒痛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逆冷,畏寒喜热。舌质淡或质青,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紧。


    [治法]温通心阳,散寒止痛。

      

      [方药]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合栝萎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方论》)加减。


    瓜萎、薤白、白酒、桂枝、当归、细辛、白芍、通草、丹参、郁金、甘草。

      

      [加减]若畏寒肢冷者,加附子、干姜、巴戟天;若瘀血较重,胸部刺痛,舌质暗滞者,加川芎、延胡索、桃仁、红花;若痰浊痹阻,咳吐痰涎者,加陈皮、杏仁。


    [常用中成药]冠心苏合丸。

      

      8.气滞血瘀证

      

      [辨证要点]胸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诱发或加重,胸胁胀满,善太息,急躁。唇舌紫暗,脉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生地黄、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

      

      [加减]若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加牡丹皮、栀子、夏枯草;兼气虚,动则痛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若瘀血甚,胸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降香、丹参。

      

      [常用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口服液)。

      

      (二)其他治疗    根据情况选用针灸疗法如体针、耳针、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磁疗、激光穴位照射等,以及气功疗法如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等。

      

      1.针灸

      

      (1)主穴:内关、心俞、膻中、通里、厥阴俞、巨阙、足三里。

      

      (2)配穴:心血瘀阻配膈俞、阴郄;气阴不足配阴郄、太溪、三阴交:心阳不振配命门(灸)巨阙;肝气郁怒配太冲、蠡沟;痰浊壅盛配中脘、丰隆;阳气暴脱配关元(灸)、气海(灸)。

      

      2.耳针

      

      (1)常用穴:心、小肠、交感、内分泌。

      

      (2)备用穴:皮质下、肾、胸、神门、缘中。

  • 基本信息

  • 定义和分类

  • 诊断要点

  • 调摄

  •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