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凌康医典 >  糖尿病

糖尿病

来源:全科医生诊疗与处方手册/戴德银,田卫卫,张德云主编.—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2
  • 基本信息
    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或病毒感染等多因素引起的高血糖及其并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①因胰岛 B 细胞损伤或自身缺陷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②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即产生胰岛素抵抗。
    别名
    常见症状
    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
    就诊科室
    内科
    多发群体
    有家族史,超重肥胖人群,生活不规律者等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 定义和分类

    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或病毒感染等多因素引起的高血糖及其并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包括∶①因胰岛 B 细胞损伤或自身缺陷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②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即产生胰岛素抵抗。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普遍提高,生活方式明显改变,尤其是由原来处于贫困或低经济收入走向富裕的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迅猛增长,这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由贫困走向富裕,或由发展中国家移居欧美工作居住的人群更为突出)。

      


  • 临床表现与诊断

     1. 临床表现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对于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患者),在一般情况下,1/3的人可发展成为糖尿病,1/3的人通过锻炼和食物控制恢复健康,另1/3 的人可保持现状。如果能及早发现病情,积极进行锻炼和饮食控制,发展为糖尿病的人数将大为减少。现将临床表现简述如下。

      

      (1)糖尿病性多尿 正常成人每日尿量为1000~1500ml,超过2500ml(2.5kg)称为多尿。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排尿次数增加,每日尿量可达2L(2kg),甚至多达 10L(10kg),极重者每葡萄糖500g以上。

      

      (2)糖尿病性多饮(烦渴) 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常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少)。其中多尿者58%~78%,烦渴多饮占58%~67%,疲乏消瘦者占50%左右。正常人每日饮水 1200ml左右,即可满足机体需要。而糖尿病患者每日饮水量往往是正常人的2~6倍,重症者饮水量可达10L。

      

      (3)糖尿病性多食 糖尿病患者多食有四个特点∶①"多食症"是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突出症状之一,每餐饭量可达500~1000g,菜肴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甚至一日进食量可超过2.5kg以上。有的患者有饥饿的恐惧感。②40岁以上肥胖型患者占多数。③青少年型多食可较快出现.而被觉察为病态;正常成人食量往往不知不觉逐渐增加,常被看成是"食欲好""健康"的表现。④多食的同时,常伴有烦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三多一少"症状。

      

      (4)糖尿病性消瘦 1型糖尿病患者多为青少年,一般体形消瘦,久病者影响发育而身材矮小。2型多为成年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前一般为肥胖型;发病后虽仍较肥胖,但与病前相比体重已有所减轻。

      

      (5)其他 糖尿病患者尚表现有肥胖("虚胖")、出汗异常、血压异常。并发症可有∶①急慢性感染;②酮症酸中毒;③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等;④神经系统疾病(病变);⑤眼病(眼底症状、视网膜病变、虹膜病变、白内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神经病变、外眼肌麻痹、屈光改变等);⑥其他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 【旧称肢端坏死,在非创伤性切肢(趾)中,糖尿病患者占50%以上】等。

      

      2.诊断要点

      

      作为多代谢异常综合征的基本病变,除胰岛素抵抗和不同程度的糖调节异常外,糖尿病患者也常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肥胖等病症,共同加重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虽然常见其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但仍有一部分人无任何表现。血糖诊断是糖尿病的公认唯一指标。1999年 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mmol/L,负荷后 2h 血糖≥11.1mmol/L,排除应激状态后可确诊为糖尿病,共有四个主要类型∶①1型糖尿病;②2型糖尿病③特殊型糖尿病;④妊娠期糖尿病。

      

      糖尿病和耐糖不良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

      

      毛细血管血 空腹 ≥6.0  餐后

      

      静脉血浆 空腹 ≥7.0  餐后

      

      耐糖不良

      

      毛细血管血 空腹<6.0  餐后2h 7.8~11.1

      

      静脉血浆 空腹<7.0  餐后2h  7.8~11.1

      

      正常人

      

      毛细血管血 空腹<5.0  餐后

      

      静脉血浆 空腹<5.5  餐后

      

      3.四种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1)1型糖尿病 ①起病较急;②以小儿及青少年多见;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③血浆胰岛素水平和 C 肽水平低,餐后或服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仍呈低平曲线;④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一旦骤停胰岛素则易姓生酮症酸中毒,甚至威胁生命;⑤遗传为重要诱因;⑥胰岛 B细胞自廓抗体常呈阳性反应,并可检测到1种或多种上述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1型糖尿病患者的 B 细胞破坏的速度差异很大。在某些儿童和青少年中,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有些表现为中度空腹高血糖,当发生感染或某些应激反应时,迅速发展为酮症酸中毒,也有少数1型糖尿病患者在许多年后仍能保存足够的 B细胞,不发生酮症酸中毒,因而在很久一段病期内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直至后期胰岛素分泌极少,体形消瘦,必须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才能防治酮症酸中毒时,通过GAD抗体测定,才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①起病较慢;②多见于中老年,偶见于幼儿及青少年;③血浆胰岛素水平相对降低,且在餐后和糖刺激后呈延迟释放,有时肥胖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基值可偏高,糖刺激后胰岛素水平亦高于正常人,但比相同体重的正常人偏低;④可有遗传性,但第6 对染色体上HLA抗体为阴性;⑤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CA)常呈阴性;⑥胰岛素效应差;⑦口服降糖药在糖尿病的早期和中期有良效。

      

      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合并有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在病程的早期和中期并不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而生存,但有时或有些病例需用胰岛素以控制高血糖症。

      

      (3)特殊型糖尿病 较少见,包括∶①B细胞基因缺陷;②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③药物或化学品(鼠药 Vacor、烟草酸、糖皮质激素、干扰素α、重金属或类金属慢性中毒等)所致糖尿病;④外分泌胰腺病,如胰腺炎、外伤、感染、胰腺手术、肿瘤等均可为致病因素;⑤内分泌疾病(生长激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雌激素含避孕药均有一定对抗胰岛素或抑制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当其过量或长期应用可引起糖尿病,当过量激素去除后,部分患者血糖水平可恢复至正常。

      

      (4)妊娠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指在妊娠期发现糖尿病者;而在奸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则为糖尿病伴妊娠。


  • 治疗与用药

    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进行诊治,切忌轻信社会上一些不正规的游医和打着各种旗号的伪劣药。普及糖尿病知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清淡少油饮食(包括新鲜绿色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的卫生食品)。在2011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上,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论文称∶"每天只要吃两片培根肉、一根热狗肠或一份其他红肉的加工制品,就会大大增加人们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每天吃 50g 加工红肉,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51%;如果每天吃100g未经加工的红肉,只会使这种风险增加 19%";"如果人们在饮食中用坚果、白肉、低脂乳制品或全麦蛋白质取代红肉,就会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提示熟肉吃得多易患糖尿病。增加适宜自己的运动量(多活动,如走路、爬楼梯、慢跑步,少坐车和电梯等)是治疗基础,而戒烟限酒、长期血糖及相关代谢异常指标的良好控制是减缓合并症的重要措施,故对糖尿病治疗要求高。2011年10月16 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中国 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空腹血糖控制标准为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传统的控制糖尿病的五大措施∶①健康教育;②体育运动;③合理膳食;④药物治疗;⑤自我血糖水平监测仍然很有效。

      

      所谓糖尿病“一体化治疗”原则,即“以糖尿病专业医务人员为核6,依靠患者、医护人员和社会这三方面的紧密配合,在全面控制糖尿锁导致的血糖、血脂和血压紊乱的基础上,配合一些特异性治疗,防战发症,降低糖尿病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1.胰岛素疗法 


    由于胰岛素在各型糖尿病的重要作用,在迄今为上的药物疗法中,还没有任何一类或一种药品能取代胰岛素。(1)胰岛素的主要适应证 ①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②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有严重感染、外伤、大手术等严重情况者;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者;④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确实较低,经合理饮食、体力活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控制血糖水平仍不理想者;⑤成年或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稳急,体重显著减轻伴明显消瘦者⑥糖尿病合并妊娠者⑦继发于严重胰腺疾病的糖尿病⑧肝功能不良、肝明显大,并伴有高脂血症且不能服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⑨对营养不良、消瘦、顽固性妊娠呕吐、肝硬化初期可同时静脉滴注葡萄糖和小剂量胰岛素,以促进利用葡萄糖⑩纠正细胞内缺钾,可并用氯化钾静脉滴注,促进钾吸收、防止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所致的心律失常防治因手术、感染、妊娠等可能发生的应激反应;①胰岛素10U+生理盐水10ml,湿敷经久不愈的伤口,1次/d,可促进愈合。

      

      (2)胰岛素临床应用方法 ①皮下注射∶一般2~4次/d,即早、晚餐前,或早、中、晚餐前,或三餐前加睡前分次给药。用量根据病情、血糖、尿糖量由小剂量(每次4U)开始,逐步调整至糖尿病控制的目标血糖水平。②静脉注射∶多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的治疗,可静脉滴人4~6U/h,以后肌注4~6U/h,根据血糖化调整。病情较重者、可先静脉注射10U,以后静脉滴注,当血糖下到13.9mmol L以下时,胰岛素剂量和注射频率随之减少。在应用胰岛素的同时,还应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并注意机体对热量(能量)的需要。不能进食的糖尿病患者,在输液时,加入胰岛素滴注。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每日分次注射胰岛素可达100万~300万U;所有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给药剂量均需个体化。

      

      首次用胰岛素应从小剂量开始,要注意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有无局部及全身过敏反应.根据空腹及餐后血糖、尿糖、酮体情况逐步调整剂量。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有利于全面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每日胰岛素总量的分配,早餐前最多,依次为晚餐前、午餐前及睡前;一般午餐、晚餐前15~30min 注射,而早晨胰岛素注射时间取决于病情程度,病情越重,空腹血糖越高者(早晨 5点以后血糖迅速升高,称为"黎明现象"),越需提前注射,可在早餐前 45~60min注射。传统的胰岛素制剂使用方式,如前述的静脉滴注和皮下注射两种,较新的给药方式和方法,如吸入胰岛素(肺吸入、鼻腔吸入、颊黏膜吸入等)、口服胰岛素、胰岛素泵等不断进入临床试验;埋植式人工内分泌胰岛、胰岛移植、基因治疗等在进一步研究之中,在不久的将来会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令人惊喜的福音。

      

      2、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按临床药理学分类,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促胰岛素释放(分泌)药、胰岛素增敏药、α-糖苷酶抑制药和口服中草药、中成药四大类。其中促胰岛素释放(分泌)剂又包括磺酰脲类、格列奈类(餐时血糖调节药)胰岛素增敏药包括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在四类口服抗糖尿病药物中,促胰岛素分泌药可引起低血糖反应,又称之为口服降糖药;而胰岛素增敏药和α-糖苷酶抑制药一般不引起低血糖反应,被称为抗高血糖药物。以中药地黄、天花粉、葛根、黄芪等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或方剂具有滋补肾阴、生津止渴、益气降糖的功效,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是举世公认的。


  • 基本信息

  • 定义和分类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