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鼻骨截骨术
1.缩窄过宽的骨性鼻背。
2.增宽过窄的骨性鼻背。
3.矫正和调整鼻骨的偏曲和变形。
4.关闭医源性(驼峰鼻矫正术后)的鼻骨顶板开放畸形。
1.鼻骨过短的患者,远端边缘位于内眦水平下1mm以内。
2.鼻骨过薄的老年患者。
3.戴较重眼镜的患者或者皮肤较厚的患者。
4.要求不切实际或有精神方面异常者。
除必要的常规检查外,医生应对患者进行仔细的测量。对鼻背的准确测量与分析是鼻骨截骨术的重要基础。骨性鼻背的最大宽度相当于内眦间距的80%,首先从内眦到鼻翼沟画一条垂直线,确定骨性鼻背的最宽点。理想情况下骨性鼻背两侧的基底应该位于垂线的内侧2~4mm,当骨性鼻背的基底超过垂线以外,则鼻背偏宽,骨性鼻背的基底可以帮助确定截骨的类型和技术。从侧面看鼻根部在角膜平面前方9~14mm,或者接近上睑睑板上缘或重睑皱襞的位置,鼻根部是骨性鼻背最窄的部分。对于每个患者都必须仔细评估软骨部分的鼻拱结构,因为鼻骨与侧鼻软骨在键石区紧密结合,在截骨过程中将骨片向内推移的过程中同时也会移动软骨。在鼻阀过窄或鼻中隔与侧鼻软骨角度过小的患者中,截骨内推可能减少鼻阀的横截面并损害气道。
麻醉:鼻骨截骨术一般建议于全麻下进行。
1.体位及切口手术 取仰卧位。可采用闭合切口或开放切口。闭合切口为单侧鼻孔切口,与隆鼻术切口相同,也可采用双侧软骨间切口结合鼻中隔贯穿切口。开放切口为经鼻小柱下段及两侧的鼻翼软骨缘切口。经前庭或鼻外侧皮肤的小切口经皮截骨术的手术切口一般位于梨状孔边缘的鼻骨下端。
2.剥离 沿切口处软骨表面用剪刀钝性分离,将鼻背所有可动部分与固定部分潜行分离,即将鼻翼软骨、侧鼻软骨、中隔软骨上端与其表面的皮肤分离,然后用骨膜剥离器将鼻骨与其表面的骨膜、肌肉及皮肤分离,并与其深面的黏膜分离。前面分离范围:上端分离至鼻根部,两侧分离至上颌骨额突。经皮截骨时通过小切口于骨膜下分离后,形成一位于截骨线表面的隧道即可。
3.截除术的类别 鼻骨截骨术根据截骨类型分为外侧、内侧、横向或联合截骨术,按照截骨水平分为低-高、高-低和双平面截骨术,根据手术人路分为外入路和内入路截骨术
4.外侧截骨 外侧截骨的主要目的是将鼻骨向内推,以达到缩窄骨性鼻背宽度的效果外侧截骨沿鼻骨与上颌骨额突交界处的骨质厚度过渡带来进行,从鼻骨下缘至内眦水平在鼻骨下缘处应留下一小的三角形骨块,因为下鼻甲有部分附着于该部位,如果截断后可能导致内鼻阀的狭窄进而影响鼻腔通气功能,上方不应超过内眦水平,且截骨线不能太靠外这样有损伤泪道和内眦韧带附着点的潜在风险。外侧截骨后鼻骨上端可通过手法压迫的方式形成青枝骨折,使得截断的鼻骨能够拥有充分的活动度,可以达到内推的效果
5.内侧截骨 内侧截骨的目的是为了分离鼻骨与骨性鼻中隔,内侧截骨的截骨线可以为直线或者斜线,按部位可以分为旁正中截骨和上内或上外斜线截骨。最常用的为旁正中截骨,这样可以切除鼻骨内侧的楔形骨片以达到鼻骨内推的效果,内侧截骨也常常与外侧截骨联合应用。当骨性鼻背过宽、鼻骨偏斜或骨性鼻背过窄需要使用撑开移植物加宽时,需要行内侧截骨。这样可以在可控范围内使鼻骨向内侧或外侧移位,以避免青枝骨折引起的骨性缩窄和骨性穹隆塌陷等风险。内侧截骨也通常用于驼峰截除术后或者外侧截骨之前以确保骨性鼻穹隆的稳定性。内侧截骨线的上方不应超过内眦连线水平,高位内侧截骨与外侧截骨联合后,会导致上段鼻骨进入外侧,出现鼻骨尾侧端内移时上部过度突出,即所谓的跷跷板畸形。
6.截骨水平 低-高水平截骨一般用于移动中等宽度的骨性鼻背宽度或关闭较小的顶板开放畸形,从梨状孔的低位开始,截骨线沿上颌骨额突骨质厚度过渡带走行,向头侧的内眦间连线延伸,终止于鼻背的内侧处,截骨线呈“C”形,外侧截骨顶端常见数毫米连接的完整鼻骨可通过手指压力向内侧形成青枝骨折,如果鼻骨较厚可向上斜行截骨将鼻骨连接部位缩窄至足以通过指压完成骨质松动的程度。低-低水平截骨可使得更多的顶板骨质松动,以矫正骨性鼻背过宽或较大的顶板开放畸形,截骨线应保持在鼻骨过渡带的低位,从梨状孔到鼻背直至接近内眦间连线处,如果需要松动的骨质范围较大时,可在低-低水平的外侧截骨术后联合使用内侧截骨术。双平面截骨对于纠正因上颌骨额突过度突出或鼻骨不对称导致的鼻侧壁重度不对称十分有效,该截骨为低-低水平的外侧截骨联合更靠近内侧的鼻上颌缝水平的平行外侧截骨,其中偏内侧的平行截骨需要先完成,双平面截骨所形成的两个骨片可以根据需要的骨性基底宽度而重新定位、矫正和移动。
术后应及时清洗伤口处的血丽和油性分泌物,吸收线缝合的切口不必拆线,外缝线-般于术后5-7天拆除。
鼻骨载骨术除了外科手术后的一些常规处理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术后局部固定,这和驼峰鼻娇正术后的处理基本一致。涉及鼻部骨性组织的整形手术,术后固定尤为重要其固定原则是鼻内鼻外均匀加压,以保持其设计的良好外形,防止继发畸形的产生。固定的方法很多,外鼻可用纱布卷、硅胶片、胶布、印模胶或石膏绷带等固定或者贯穿缝合法固定,鼻夹板的应用目前十分广泛,因为其良好的服贴性和可塑性,可作为鼻部外固定的最佳选项。鼻腔内可填塞碘仿纱条或者橡皮管、塑料管等以均匀抵御外部压力,鼻中隔夹板填塞固定可以不影响鼻腔通气功能,因此是较合适的鼻腔内固定材料。外鼻固定一般维持10天,内鼻固定的留置时间一般以5-7天较为合适。
1.血肿 截骨后骨折端的出血及黏膜破裂后的出血都容易导致血肿的形成,并造成比较严重的肿胀和淤青,术中彻底止血和术后的加压包扎、固定是避免血肿的有效手段。出血不容易止血的时候,压迫止血或者术后放置引流液可以起到比较有效的作用。截骨术后的血肿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大多可以自行吸收,如果可以触及明显的波动感时,可以将液化的血肿抽吸出来,以减轻局部肿胀并加快恢复
2.跷跷板畸形 内侧截骨线过高,超过内眦连线水平后容易导致上端过多的鼻骨被动员,当向内推鼻骨时,使得上端骨片翘起,形成该畸形。为了避免跷跷板畸形的形成,内侧截骨时一定不要超过内眦间连线,已经形成的翘起可通过磨除或截除的方式来矫正。
3.气道功能受限 外侧截骨时截骨线的起点应比梨状孔最靠后的点略偏上,以保留1个小的三角形骨片,也称为Webster三角,该三角是上颌骨额突接近内鼻阀的部位,如果截骨从低位开始,补全骨质可能使下鼻甲前末端内移并阻塞气道。
4.溢泪 外侧截骨时如果头侧延伸超过内眦韧带,可能破坏泪道,导致溢泪,因此外侧截骨时不宜过于高或过于偏向外侧
5.其他并发症 较为罕见的并发症还包括鼻囊肿形成、嗅觉丧失等,这些与医源性损伤相关,手术中应轻柔操作,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创伤。
整形美容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孙家明,王晓军主编,一北京:龙门书局,2018.6 (协和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从书/赵玉沛,王国斌总主编)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ISBN 978-7-5088-5332-1